河南2017高考作文,2017河南高考作文范文欣赏
从甲骨文到新时代的文明传承
当盛夏的晨曦穿透薄雾,高考的铃声在河南大地的上空回荡,无数年轻的学子摊开作文纸,笔尖轻触"一墨一砚一方田"的题目,这方田里,不仅生长着沉甸甸的金色麦浪,更深植着中华文明的根系,从殷墟甲骨的刀锋镌刻的神秘符号,到洛阳纸贵时飘荡的墨香;从杜甫草堂里飘出的忧国忧民的叹息,到岳武穆《满江红》中喷薄而出的壮志豪情——中原大地上的笔墨,从未停止过书写家国情怀的壮丽史诗。
笔墨,是镌刻在文明基因里的密码,在安阳殷墟的龟甲兽骨上,商代先民用青铜利器刻下的不仅是占卜的记录,更是华夏文字最初的雏形,那些象形的田畴、城邑、征伐,勾勒出早期中国的政治图景与精神世界,当考生们用现代汉语在考场上奋笔疾书时,或许不会想到,他们笔下的每一个方块字,正是三千年前的刻痕在时光长河中的流转与新生,笔墨就这样成为连接古今的脐带,让每个握笔的人都成为文明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滴水,汇聚成奔腾不息的江河。
墨香里,藏着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东汉蔡伦在洛阳改良造纸术时,或许未曾预见这项发明会成为文明传承的翅膀,承载着思想的重量穿越千年,当魏晋时期的"洛阳纸贵"成为文化繁荣的象征,当唐代长安的书肆里云集着来自各地的文人墨客,当宋代开封的雕版印刷术盛行一时,笔墨始终在记录着这个民族的苦难与辉煌,靖康之变中,李清照在江南的烟雨中用笔墨舔舐伤口,写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凄婉;崖山海战后,文天祥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书写了民族气节的最高礼赞,这些文字如同不灭的星辰,在历史夜空中指引着后来者的方向,今天的考生们在考场上奋笔疾书,何尝不是在续写这部厚重的民族史诗?
方田间的笔墨,见证着家国沧桑巨变,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自古便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箴言,从甲骨文中的"王田"记载,到北魏均田制的"授田"举措;从唐代两税法的"田亩"征收,到明代一条鞭法的"田赋"改革,土地制度的变迁始终与国运兴衰紧密相连,当考生们描写家乡那片片金黄的麦田时,他们笔下生长的不仅是庄稼,更是这个农耕文明对土地最深沉的眷恋与敬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陆游在临终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盼,这些文字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至今仍在河南的方言俚语中回响,在普通百姓的血脉中传承。
在数字时代重提笔墨,并非是要复古守旧,而是要寻找精神的原乡,当考生们用键盘敲击出"家国"二字时,他们指尖流淌的仍是黄河的血脉,激荡的仍是华夏的精魂,从甲骨文的刻刀到电脑的输入法,从竹简的卷帙到电子书的翻页,载体的革新从未改变文字所承载的精神重量,河南考生们书写的每个字,都是对传统的深情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就像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今天的年轻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古老的国家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当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或许会有考生不自觉地望向远方,那里有太行山巍峨的轮廓,有黄河母亲般波光粼粼的臂弯,更有无数先辈用笔墨书写的厚重过往,而他们刚刚写下的文字,也将悄然融入历史的长河,等待后来者去解读、去传承,笔墨就这样在时光中轮回往复,在方田间生生不息,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流淌成一条永不干涸的文明长河,滋养着民族的精神家园,引领着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