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考语文作文,南京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梧桐深处的笔尖声》
南京的六月,总氤氲着梅子雨特有的温润,秦淮河的水汽,如一层薄纱,悄然漫过夫子庙的飞檐,渗入青石板的每一道缝隙,我静立于考场外的梧桐树下,看几只鸽子扑棱着翅膀,从老城区的屋檐上掠过,惊落了叶尖的宿雨,那一瞬,水珠坠地,清脆如答,恰如2018年高考语文卷上,那道缓缓在宣纸上晕开的作文题——“传承”。
梧桐,是南京的筋骨,是这座古都沉默的守望者,它们植根于民国风云,根系牢牢抓住六朝古都的深厚土壤,而枝叶却倔强地伸向新时代的苍穹,我的祖父,曾是金陵大学的一名图书管理员,他的手,总带着旧书页特有的、时光沉淀下的霉味,却能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如数家珍般说出每一本书的所在,他教我认字时,总爱铺开一张宣纸,写下那个厚重的“传”字。“‘亻’是人的担当,是肩上的责任;‘专’是心的专注,是脚下的坚守,”他声音浑厚,“二者合一,方得传承的真谛。”那时我懵懂,只觉得祖父的毛笔在纸上行走,不似书写,倒像一位老者在青石板上踱步,每一步都踏着岁月的回响,沉稳而悠长。
去年深冬,我在先锋书店的地下沙龙里,邂逅了一位年轻的说书人,他着一身素雅的藏青色棉麻长衫,站在积满阳光的台阶上,用一口温软的苏州话,吟唱着《白蛇传》的片段,台下座无虚席,大多是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有人举起手机,悄然录下这声音;有人闭目凝神,跟着那旋律轻轻和唱,他声音清越:“老故事,就像秦淮河上的灯影,看似朦胧缥缈,却能在我们迷茫时,照亮脚下的路。”那一刻,祖父的话语在我心中重响——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刻舟求剑般复制过去,而是要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现代的土壤里,催生出崭新的、充满生命力的枝芽。
南京的博物馆中,珍藏着明代《上元灯彩图》的孤本,去年,数字技术赋予了这幅古画前所未有的“生命”,当我戴上AR眼镜,画中的市井灯火次第亮起,叫卖声、丝竹声仿佛从历史的深处流淌而出,萦绕耳畔,参观者的身影,在虚拟的虹桥上穿行,与画中的古人擦肩而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驻足展柜前,浑浊的眼眸里,映着这动态的光影,他轻声对身边的孙子说:“你爷爷小时候,夫子庙的灯会比这更热闹,更鲜活。”男孩仰起稚嫩的脸庞,手指好奇地划过虚拟的灯笼,笑声清脆,如风铃般摇曳,这一刻,我豁然开朗:传承,正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宏大对话,我们,既是倾听前人故事的虔诚听众,更是为后人讲述新篇的“说书人”。
秦淮河的画舫,载着千年的诗篇与传奇,从六朝的金粉地摇曳至今,桨声灯影,从未停歇,我仿佛看见,王羲之的《兰亭序》在宣纸上舒展筋骨,墨香千古;李香君的桃花扇在月光下轻颤,诉说着家国情怀;更有无数无名工匠的智慧,凝结在明城墙的砖缝与榫卯结构里,默默支撑起这座城市的脊梁,这座城市,恰如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每一圈年轮,都镌刻着文明的密码;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棵巨树上的一片新叶,既承接先辈洒下的阳光雨露,又通过光合作用,为树干输送着新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养分。
考试结束的铃声,如清泉般划破雨后的宁静,阳光穿过梧桐叶的缝隙,在试卷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像一封来自时光的信笺,我想起祖父临终前,将那支陪伴了他六十年的毛笔郑重地塞到我手里,笔杆上的红漆早已斑驳,露出岁月的肌理,但笔尖的狼毫依旧挺括,蓄势待发,他气若游丝地说:“好笔,要用心养;文化,要用心传。”那时,我握着笔,只觉沉甸甸的,不解其意;我终于懂得,那支笔里,不仅藏着墨迹,更藏着无数先辈的温度与期盼,沉甸甸的,是责任,更是血脉的延续。
走出考场,秦淮河的水波里,映着一片崭新的晴空,梧桐深处,笔尖声依旧在沙沙作响——那不是对过去故事的简单复述,而是用新时代的语言,蘸着创新的墨汁,让古老的文化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年轻,永远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