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长春高考复读,长春高考复读学校

教育 1天前 1094

在冰雪消融处,重绘青春坐标

本文目录导读:

  1. 复读:一场孤独的修行
  2. 压力:无形的枷锁
  3. 破冰:在寒冷中寻找温暖
  4. 春芽:在冰雪消融处绽放
  5. 尾声:青春的另一种可能

长春的冬天,总是来得猝不及防,且绵长得令人心生倦意,当第一场雪悄然降临,整座城市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凛冽的空气里,连呼吸都凝结成细碎的冰晶,长春的高考复读生而言,这场雪不仅覆盖了鳞次栉比的街道,更悄然积压在他们紧绷的心头,在复读班的教室里,暖气片发出嗡嗡的低鸣,窗玻璃上凝结着厚厚的霜花,模糊了窗外的喧嚣世界,却清晰地映照出一个个埋头苦读的坚毅身影,他们选择在高考失利的废墟上,重新筑起梦想的堡垒,在这座工业底蕴与人文气息交织的城市里,用三百多个日夜与时间赛跑,与昨日的自己和解与较量。

复读:一场孤独的修行

复读生的日常,是从清晨五点半那声划破寂静的闹钟开始的,天色未明,宿舍楼道里便响起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汇成一条无声的河流,走廊的灯光昏黄而温暖,却照不亮他们眼底深处尚未褪去的倦意,食堂里,早餐的热气氤氲升腾,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但这里却少有交谈,每个人都低着头,专注而快速地进食,仿佛多停留一秒,都是对光阴的亵渎,教室里,课桌上堆砌的教材与试卷如连绵的山峦,红色的批注、密密麻麻的笔记与反复修正的痕迹,覆盖了半张试卷,那既是过去失利的印记,更是未来逆袭的伏笔,无声地诉说着一场与自己的战争。

“复读,就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挖掘一条通往光明的隧道,你不知道出口还有多远,甚至不确定方向是否正确,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寸一寸地,不停地挖。”这是复读班班主任王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执教二十载,见过太多怀揣遗憾与梦想的面孔:有人因一分之差与心仪的大学擦肩而过,抱恨终身;有人因临场发挥失常,与梦想的轨道失之交臂;更有人在迷茫与不甘中,毅然选择再战一年,在这所汇聚了全市复读精英的校园里,学生们的目标高度一致——用三百六十五天的孤注一掷,去交换一个无悔的未来,这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铺陈的并非全是鲜花与掌声,更多的是长夜的孤寂与对自我价值的反复叩问。

压力:无形的枷锁

高考的压力,在复读生身上被成倍地放大,化作一道无形的枷锁,沉重地套在每个人的脖颈上,每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单,都像一把精准的标尺,无情地丈量着他们与梦想之间的距离,李晓雨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去年查分时的场景,她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个刺眼的数字,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超出一本线30分的成绩,却让她与梦寐以求的中文系失之交臂。“就差一点点……”这句话,像一根尖刺,扎进了她心里,也成了她复读一年所有动力的源泉,她的书桌上,贴着一张被摩挲得起了毛边的便利贴,上面写着:“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可每当夜深人静,她还是会独自走到窗前,望着那轮清冷的月亮,任凭焦虑与自我怀疑如潮水般涌来,担心自己会再次辜负家人殷切的期盼。

家长的焦虑与期盼,也如影随形,构成了另一重无形的压力,张明的母亲每周都会从郊区换乘两趟公交车,耗费整整两小时的时间,只为给他送来一罐温热的排骨汤,保温桶里的热气氤氲了母亲的脸庞,却从未见儿子喝过几口。“妈,我正复习呢,您别总来。”张明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烦躁与不耐烦,当他转身望着母亲在寒风中离去的、略显佝偻的背影时,他的眼眶总会瞬间泛红,在长春这座老工业城市里,许多普通家庭将高考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跳板,父母的倾其所有与默默牺牲,便成了压在他们心口最沉重、也最温暖的枷锁。

破冰:在寒冷中寻找温暖

尽管压力如山,复读生们也并未在严寒中沉沦,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倔强地对抗着这场漫长的“寒冬”,教室后墙的“心愿墙”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便签纸,那些或潦草或工整的字迹,承载着最朴素的愿望:“下次模考杀进前50名”、“考上吉林大学,成为父母的骄傲”、“给妈妈买件新衣服”……这些微小的愿望,如同在凛冽寒风中摇曳的火苗,虽然微弱,却从未熄灭,汇聚成一股足以温暖彼此的力量。

晚自习后,几个男生会悄悄溜到操场夜跑,冬夜的寒风如刀,割在脸上生疼,他们呼出的白气在空中凝成短暂的云雾,脚步声在空旷的操场上发出清脆而坚定的回响。“跑起来,心里就不冷了。”班长王浩气喘吁吁地说,他去年以一分之差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如今却成了班级的“主心骨”,不仅成绩名列前茅,更用乐观与坚韧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复读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我们是一个并肩作战的集体。”他的声音在寒风中格外清晰。

学校也努力为他们营造着家的温暖,心理咨询室的老师每周都会组织团体辅导,通过“冰面行走”、“信任背摔”等趣味游戏,帮助他们释放压力,重建信任,图书馆里,管理员阿姨会特意为晚归的复读生留一盏温暖的灯,桌上永远备着热茶和护眼台灯,食堂的师傅更是在冬至那天,为每个班级送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朴素的话语里满是关怀:“孩子们,吃点热的,家,就在不远处。”

春芽:在冰雪消融处绽放

长春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却从不曾缺席,三月末,当第一缕带着暖意的春风悄然拂过,枝头的残雪开始消融,复读生们也迎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教室里的倒计时牌,从“300天”锐减至“30天”,空气中的紧张气氛愈发浓厚,但每个人的脸上,却褪去了迷茫,写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

李晓雨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她笔下的《冰雪消融时》写道:“复读的日子,是一场漫长而寂静的冬日修行,我们曾在风雪中独行,也曾在寒夜里彷徨,但只要心中的信念之火不灭,脚下便有力量,终将等到冰雪消融、春暖花开的那一刻。”她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仿佛在诉说自己的心路历程,张明则在最后一次模拟考中,一跃冲进班级前十,他给母亲打电话时,声音带着压抑许久的激动与哽咽:“妈,这次,我一定能行!”

高考那天,长春的天空澄澈如洗,阳光明媚得不似话,复读生们身着校服,走进考场,像一群久经沙场、整装待发的士兵,他们知道,此刻的奋笔疾书,不仅是为了一个决定未来的分数,更是为了给这一年的挣扎、坚持与蜕变,画上一个无愧于心的句号。

尾声:青春的另一种可能

成绩公布的那天,复读学校的门口人潮涌动,有人喜极而泣,与家人紧紧相拥;有人黯然神伤,默默转身离开,但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已在这场与自己的深度较量中,完成了青春的一次淬炼与成长,正如长春的严寒孕育着来年春天的勃勃生机,复读的岁月也锻造了他们更为坚韧、厚重的内心世界。

走出校门时,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在身后投下一条通往未来的路,或许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未知与挑战,但这一年的经历,让他们深刻地领悟到:青春本就有无数种可能,每一种选择都值得尊重,每一次跌倒后的重新站起,都是对生命最深刻的诠释,在长春这座冰雪之城,他们用汗水融化了迷茫的坚冰,用勇气与坚持,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青春篇章,这一年的故事,终将成为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勋章。

素描头像高考,素描头像高考画成像猴子一样行吗
« 上一篇 1天前
高考志愿吧,高考志愿吧 百度贴吧
下一篇 » 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