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高考,第三次高考我考了200分小说
在废墟上重建的星辰
第三次高考,像一场绵延不绝的梅雨,淅淅沥沥下了整整三年,当林默最后一次走出考场,夕阳正将天际染成一片沉郁的橘红,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要拖拽着他,走过这三年里所有的迷茫、挣扎与不甘,他站在考场外的梧桐树下,看着三三两两的考生如释重负地笑着、闹着、哭着,像一群终于挣脱牢笼的飞鸟,而他却觉得自己的翅膀,已在反复的折翼中变得沉重,甚至忘记了飞翔的姿势。
这是林默的第三次高考,第一次,他因过度紧张,数学大题一片空白,以三分之差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第二次,他拼尽全力,却在体检时查出轻微肺炎,考试时咳嗽不止,最终以五分之差再次饮恨,第三次,他坐在熟悉的考场里,手心的汗水浸湿了准考证的边缘,笔尖划过答题卡的沙沙声,像极了他这三年里无数个深夜里,孤灯下翻书的声响。
废墟上的种子
林默的高中生涯,曾是老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他聪明,自律,成绩稳居年级前十,所有人都认为他会轻松叩开重点大学的大门,第一次高考的失利,像一记无情的重锤,砸碎了他所有的骄傲与光环,复读那年,他把自己囚在房间里,每天睡眠不足五个小时,题海战术,刷完一本又一本,却总是在模拟考中与预期失之交臂,班主任找他谈话时,他望着窗外,眼神空洞地说:“老师,我好像……失去了‘感觉’。”
第二次高考前,林默以为只要身体不出问题,一切都会好起来,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考试那几天,他咳得整夜难眠,只能靠药物强撑精神,最终成绩公布,依旧不理想,那天,他站在阳台上看雨,冰冷的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分不清是雨还是泪,母亲端来一碗热汤,轻声说:“默儿,咱们不考了,妈给你找个安稳的工作吧。”
林默没有说话,只是把头深深埋在膝盖里,他知道,母亲是怕他再受打击,可他心里有个声音在呐喊:不甘心,他想起小时候,父亲带他去爬山,他累得气喘吁吁,说:“爸爸,我爬不动了。”父亲指着云雾缭绕的山顶,沉稳地说:“你看,山顶的风景,只有爬上去才能看到,你现在放弃,就永远不知道那里有什么。”
第二天,林默对母亲说:“妈,我想再试一次。”母亲沉默了很久,最后叹了口气,眼角的皱纹里满是心疼与无奈:“这次,别太逼自己了。”
在裂缝中寻找光
第三次复读,林默彻底换了一种方式,他不再盲目地刷题,而是开始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每天为自己制定详细到小时的学习计划:上午攻克数学难点,下午整理错题集,晚上背诵英语单词,他找了一个安静的自习室,那里只有几个和他一样“久经沙场”的考生,大家很少交谈,却能在彼此沉默的存在中,找到一丝慰藉与共鸣。
林默的桌角,放着一盆小小的多肉,那是他第三次复读时买的,他给它取名“小倔强”,因为即使他常常忘记浇水,它也总是顽强地活着,在贫瘠的土壤里,努力地舒展叶片,每当学不下去,感到筋疲力尽时,他就会看看这盆“小倔强”,仿佛在照镜子,看见一个在困境中同样不肯屈服的自己。
有一次,林默在整理错题时,发现一道解析几何题总是百思不得其解,他像着了魔一样,连续三天只研究这一类题,甚至把相关的公式定理抄在五颜六色的便利贴上,贴满了宿舍的墙壁,像一个秘密的作战地图,第四天凌晨,当窗外万籁俱寂,他终于在草稿纸上灵光一闪,解开了那道题,那一刻,他趴在桌上,无声地哭了,不是因为委屈,而是因为一种久违的、名为“掌控感”的东西,重新回到了他的身体里。
星辰终会亮起
第三次高考,林默的心境竟奇地平静下来,考试前一天,他去了小时候常去的河边,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水面,天空由橘红渐变为深邃的宝蓝,像一幅缓缓展开的、充满希望的画卷,他对着潺潺的河水轻声说:“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已经尽力了。”
考试时,他沉着冷静,遇到难题就深呼吸,脑海中浮现出那盆“小倔强”,想起母亲深夜端来的热汤,想起父亲沉稳的话语,当他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窗外的阳光恰好穿透云层,金色的光晕洒在他的答题卡上,仿佛有无数星辰在其中闪烁,温柔地注视着他。
成绩公布那天,林默和母亲一起坐在电脑前,当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总分623”时,他的手微微颤抖,母亲激动地抱住他,泪水滴在他的肩膀上,带着哭腔说:“默儿,你做到了!”
林默知道,这623分,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他三年里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的证明,他想起第一次高考后的迷茫,第二次高考后的绝望,第三次复读时的孤独与坚持,原来,那些看似无望的日子,都是在为这一刻积蓄力量。
新的开始
林默收到了一所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站在大学的校门口,看着朝气蓬勃的迎新人群,忽然觉得,人生就像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无论跌倒多少次,只要不放弃,总会在某个转角,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辰。
第三次高考,那场漫长的雨,终于停了,而林默,在废墟上重建的,不仅是梦想,更是一颗历经风雨、愈发坚韧的心,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新的风雨,但这一次,他不再害怕,因为他知道,只要心中有光,无论多长的雨季,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