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语文高考作文,17年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书窗之外》
当高考的铃声在七月的蝉鸣中戛然而止,我合上语文试卷的刹那,记忆的闸门轰然开启,那个旧书摊前的午后仿佛就在眼前:梧桐叶筛下的光斑在泛黄的书页上跳跃,老摊主布满老茧的手指轻抚着《诗经》的竹简仿本,浑浊的嗓音吟哦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一刻我幡然醒悟,语文从来不是试卷上冰冷的方格文字,而是推开书窗后,与千年灵魂跨越时空的深情对望。
曾几何时,课堂上的《赤壁赋》让我昏昏欲睡,直到亲身立于黄州赤壁的江风之中,当"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壮阔景象撞入眼帘,苏轼的文字突然挣脱了课本的桎梏,化作穿越时空的江声,在耳畔激荡成千年的回响,在东坡雪堂的残垣断壁前,我终于读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那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命运的风雨中,用文字搭建的精神屋檐,语文教育最珍贵的馈赠,莫过于这种从铅字到生命的蜕变,让冰冷的文本在现实的土壤里生根抽芽。
江南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我曾邂逅一位修补古籍的匠人,老花镜后的眼睛专注如鹰,竹镊子轻夹着脆弱的纸页,特制的浆糊在宣纸上晕开温柔的涟漪,那些残破的诗句在他指尖重获新生,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漾起孩童般的骄傲:"这些文字比人的寿命长得多。"蓦然想起《兰亭集序》里"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喟叹,语文恰似奔流不息的长河,每个读者都是河边的取水人,既承接上游的清泉,又为下游留下新的涟漪。
数字时代的洪流中,碎片化阅读正重塑我们与文字的关系,地铁里刷屏的年轻人,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却鲜少有人能像沈从文那样,在湘西河边用整个下午细品《楚辞》,但技术也为语文开辟了新的可能——当博物馆的AR展台让《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生活动态重现,我忽然懂得何为"图文并茂"的古老智慧,载体的更迭从未改变语文的本质: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对情感的深度共鸣。
去年寒冬,我在敬老院为九旬老教师读信,泛黄的笺纸上满是学生的问候,当读到"老师,您教我们的《游子吟》,我现在教给我的孩子"时,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这一刻,我真正理解了语文教育的传承密码——它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情感的接力长跑,从《诗经》的"投我以木桃"到今天的微信留言,人类始终在用文字编织着穿越时空的情感纽带。
合上记忆的书窗,高考试卷上的题目依然清晰,那些"传统与创新"、"个体与时代"的思考,早已在生活的经纬中找到答案,语文不是应试的工具,而是喧嚣世界中的清醒剂,浮躁时代的定心丸,当我们翻开书页,便是在与无数伟大的灵魂对话,在历史长河中打捞属于自己的精神珍珠。
窗外的月光洒在书桌,照亮摊开的《论语》。"学而时习之"的古训在光影中静静流淌,或许语文教育的真谛,就在于让我们在成长路上始终保持推开书窗的勇气——既看见窗外的广袤天地,也看见内心的璀璨星辰,这,或许就是高考语文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