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考卷2017,贵州高考卷2025
竹影里的答案
当黔东南的晨雾如轻纱般漫过吊脚楼的飞檐,铜鼓寨的阿妈正用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掌,轻柔地摩挲着儿子那张被汗水浸得微微发皱的复习资料,这是2017年贵州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清晨,十七岁的布依少年石永福静坐在温暖的火塘边,目光落在竹篾筛子中漏下的斑驳光斑上,恍惚间,堂屋里阿爸那把悬挂的芦笙仿佛在风中轻响——那些缠绕在竹管上的古老音律,曾是他童年最熟悉的乡愁,是寨子里每一个黄昏都回荡着的温暖记忆。
高考作文题带着油墨的清香飘进教室时,石永福的目光久久停留在"一带一路"与"美丽乡村"这两个关键词的交汇处,他的笔尖在稿纸上轻轻踟蹰,仿佛寨口那条被溪水年复一年磨圆了棱角的青石板路,既熟悉又带着几分陌生的迟疑,直到晚自习后,他路过校门外的老榕树,看见月光下卖凉虾的布依阿婆正用竹筒盛着晶莹剔透的米浆,那熟悉的竹器造型瞬间唤醒了他尘封的记忆——阿妈曾说过,祖辈们就是用这样的竹器,沿着蜿蜒的都柳江,将寨子的香糯与蜡染送往远方,送往一个个未知的远方。
写作文时,石永福特意在段落间留了竹节般的空白,就像寨子里那些满腹经纶的老人讲故事时,总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停顿,让听者自己去品咂余韵,去填补想象,他写竹编背篓里装着的不仅是沉甸甸的稻谷,更是祖辈们用双手丈量土地的智慧结晶;写芦笙舞步踩出的不仅是欢快的节奏,更是苗歌里代代传颂的团结精神,当写到"竹简上的文字从未消失,它们只是化作了吊脚楼的飞檐,化作了风雨桥的廊柱,化作了我们血脉里生生不息的基因"时,窗外的布谷鸟恰好清脆地叫了起来,那婉转的声音,像极了阿爸在芦笙坪上吹出的泛音,悠远而深邃。
查分那天,石永福紧紧攥着手机,向着寨子最高的跑马山顶奋力攀登,山风掠过竹林,发出沙沙的轻响,他忽然看见,那些曾经被他视为阻碍的连绵山峦,此刻在暮色中竟像一卷徐徐展开的竹简,每一道起伏的褶皱都仿佛镌刻着生活的答案,成绩跳出来的瞬间,数字在屏幕上闪烁,他忽然彻悟,那些在煤油灯下埋头苦读的夜晚,阿妈悄悄放在他枕边还带着温热的粽叶,阿爸上山砍柴时带回的散发着花香的野蜂蜜,甚至寨口那棵老榕树下斑驳的光影,都是这卷厚重大地上最深刻的注脚,是成长路上最温暖的馈赠。
后来,在大学图书馆的落地窗前,石永福总爱选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当阳光透过玻璃在书页上投下摇曳的竹影,他总会不自觉地想起铜鼓寨的晒谷场,想起阿妈用竹耙翻晒谷粒时,那些在金灿灿的稻浪上跳跃的、如同碎金般的光斑,他渐渐明白,真正的答案,从来不在标准答题卡的方框里,不在任何既定的模板中,它在那片被祖辈的汗水浇灌得深沉的土地上,在代代相传的竹器那细腻而坚韧的纹理中,在每一个年轻人带着憧憬与忐忑走向远方的背影里——就像黔东南的竹林,看似柔韧随风,却有着穿透岁月、傲然挺立的坚韧,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力量,是永不褪色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