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 语文卷,2017年高考语文卷子全国一卷及答案
《那年夏天,笔尖与星辰的对话》
2017年的盛夏,窗外的蝉鸣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整个考场笼罩在一种近乎沸腾的静谧里,我坐在高考语文的考场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张被汗水浸出微湿的草稿纸,当目光触及作文题"中国关键词"的瞬间,父亲书架上那本泛黄的《论语》仿佛穿越时空,带着墨香与岁月的温度,悄然浮现在眼前,那一年,我们十八岁,正站在无数个"中国关键词"交织的时代路口,屏息凝神,准备用最稚嫩也最坚定的笔尖,与这片星辰大海般的土地展开一场郑重的对话。
政治课本上,"一带一路"的宏伟地图徐徐展开,在我的想象中,大漠孤烟里的驼铃,渐渐化作了如今中欧班列划破长空的呼啸,历史老师讲到张骞出使西域时,黑板上粉笔勾勒的蜿蜒路线,与新闻里中欧班列驰骋的轨迹,在时空中奇妙地重合、延伸,那些曾经只是教科书上冰冷的铅字,忽然有了温度与呼吸——它们是新疆棉田里,采棉工人脸上被阳光镀金的笑靥;是比雷明顿打字机更早传入中国的,毕昇活字印刷术的智慧余温;是福建渔民手机屏幕上,那片实时更新的、深不可测的蔚蓝,我们这一代人的关键词,早已不是悬浮的符号,而是奔涌在文明血脉里的滚烫江河。
"共享单车"的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街巷时,我总爱在晚自习后,推着单车穿过校门口那片热闹的夜市,卖烤红薯的大娘,在手机屏幕微弱的光亮下,笨拙却又熟练地扫码收款,那光影在她眼角的皱纹里跳跃,像极了岁月的勋章,隔壁班的小胖,骑着共享单车风风火火地赶去补课,车筐里还躺着他那本永远也做不完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车铃叮当作响,奏响着青春最真实的旋律,这些细碎如尘埃的日常,却藏着时代最生动的注脚:当"移动支付"融入生活的肌理,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肌肉记忆;当"共享经济"悄然改写我们的生活轨迹,我们既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更是用青春去书写的执笔者。
当作文纸上的方格被一行行墨迹逐渐填满,我忽然醍醐灌顶般,理解了语文老师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书写"传统文化"时,我的眼前浮现出故宫博物院里,那些身着汉服的年轻身影,她们用灵动的新媒体技术,让沉睡的《千里江山图》在抖音上"活"了过来,青绿山水间流淌的是千年的风雅;落笔"科技创新"时,我仿佛看到母校实验室里,学长们正调试着为残疾人服务的医疗机器人,冰冷的齿轮转动声里,跳动的分明是滚烫的青春脉搏与人文关怀,原来,这些被我们反复咀嚼的关键词,早已内化为掷地有声的誓言——我们承诺,要让古老的文明在代码的土壤里焕发新生,要让创新的火种,在最广阔的田野间点燃燎原之势。
交卷的铃声骤然响起,像一道分界线,划开了那段被汗水与梦想浸透的时光,窗外的阳光正好,不偏不倚地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那行字上,温暖而明亮,十八岁的我们,或许还不能完全掂量出这些词汇背后沉甸甸的世界意义,但我们清晰地知道,当考场上无数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汇聚成时代的宏大交响时,每一个被我们写下的关键词,都化作了一颗颗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我们未来的方向,那年夏天,我们写下的,又何止是试卷上的答案?那是一封用青春作序、以山河为笺,写给整个未来的深情长书——我们想告诉世界:在这些滚烫的"中国关键词"里,藏着我们这一代人,最辽阔的诗与最璀璨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