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小高考,备战小高考演讲稿
晨光里的冲刺者
三月的风,尚裹挟着一丝冬末的余寒,却已吹不散教学楼里那股无声的凝重,高三(7)班的教室里,日光灯管发出低沉而持续的嗡鸣,像一支不知疲倦的催眠曲,却丝毫未能安抚任何一颗紧绷的心,光线落在一张张埋首于书山题海间的侧脸上,勾勒出专注的轮廓,距离小高考还有最后三十天,倒计时牌上那鲜红的数字,如同一柄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无声地丈量着每一寸光阴的重量。
林默合上那本写满批注的错题本,指尖传来纸张的微凉,他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桌角的台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斜斜地投在堆叠如山的复习资料上,像一座沉默而巍峨的山丘,压住了整个桌面,手边一杯浓得发黑的咖啡,杯壁上凝结的水珠正悄然滑落,在摊开的《生物必修三》上洇开一小片深色的水渍。“光合作用”的章节旁,他用红笔重重画了三个问号,那是昨晚将他困住半宿的知识壁垒,如同一道顽固的栅栏,拦住了通往理解的道路。
“默子,还在跟这块硬骨头较劲?”同桌陈宇的声音带着一丝轻松的笑意凑了过来,顺手将一包薄荷糖丢到他的桌上,清新的香气瞬间驱散了些许咖啡的苦涩,林默摇摇头,指了指书上密密麻麻、已然凌乱的笔记:“感觉像在知识的迷宫里打转,越记越乱,找不到出口。”陈宇爽朗地一笑,翻出自己那张色彩斑斓的计划表,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工整地标注着每日任务,末尾还画着一个咧嘴大笑的表情符号。“你看我,把知识点拆成每天三小块,像吃饭一样,嚼碎了咽,总比一口噎着强。”他的语气里,有一种举重若轻的自信。
教室后排,一向稳居年级前列的苏晴正对着电脑屏幕,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将错题分门别类,归入电子档案,键盘的清脆敲击声与此起彼伏的翻书声交织,谱写成一首紧张而富有节奏的进行曲,她忽然停下动作,抬起头望向窗外——操场边的梧桐树不知何时已冒出星星点点的嫩芽,在晨光中轻轻摇曳,像是在无声地宣告着生命的复苏,这个小小的发现,让她想起一个月前,自己曾因一次模拟考的失利,在天台上偷偷抹眼泪,是班主任李老师找到了她,没有说教,只是轻轻拍着她的肩膀,声音温和而坚定:“小高考不是终点,而是你青春里一场必须全力以赴的试炼,别慌,慢慢来,老师陪着你。”
李老师的话语,此刻正被工工整整地抄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字迹虽被阳光晒得有些发白,却依然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他总说:“小高考,考的不仅是知识的厚度,更是心态的韧度。”为了缓解大家的焦虑,他每天清晨会在教室里放一段舒缓的轻音乐,让旋律拂去一夜的疲惫;课间会带着大家做一套简单有趣的“减压操”,让身体舒展,也让心情放松;甚至自掏腰包,买了几盆绿萝放在窗台上,让那一抹鲜活的绿意,点亮这方沉闷的空间,成为大家眼中的希望。
“叮铃铃——”早自习的铃声如约而至,清脆而急促,瞬间打破了教室里的沉思,林默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所有的紧张与迷茫都压进肺腑,然后重新翻开书页,教室里瞬间响起整齐划一的朗读声,像潮水般此起彼伏,充满了蓬勃的力量,林默也跟着默念,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概念,在反复的咀嚼和朗读中,竟如拨云见日般渐渐清晰起来,他忽然想起了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情景,摔了无数次后,终于在某一天掌握了平衡,那种迎着风自由前行的雀跃感——原来学习也是如此,熬过最艰难的摸索与阵痛,终会迎来豁然开朗的瞬间。
课间,班长提议组织一场“知识点接龙”游戏,同学们自发围成一个圈,空气中紧张的气氛被一种欢快而紧张的节奏取代,有人抛出“有丝分裂的特点”,立刻有人接上“遗传的基本规律”,接不上的人则要表演个小节目,林默也参与其中,当他准确而流利地说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调节机制”时,周围响起一片真诚的掌声,那一刻,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来并肩作战的温暖,能生出无穷的勇气,让冰冷的奋斗之路变得滚烫。
放学后的夕阳格外温柔,金色的余晖为整栋教学楼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林默走出教室,看见苏晴正抱着笔记本,虚心地向老师请教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陈宇则和几个同学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化学方程式的多种解法,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节奏里奔跑,有人步履匆匆,如疾风般迅捷;有人沉着稳健,如磐石般坚定,但无论姿态如何,他们眼中都闪烁着同样的光——那是少年人对梦想最纯粹的执着,是对未来最无畏的期许。
他忽然彻悟,备战小高考的日子,恰如一场漫长而孤独的马拉松,重要的不是瞬间的爆发力,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不是与他人一较高下的胜负欲,而是超越昨天的自己的决心,那些挑灯夜读的寂静夜晚,那些相互打气的温暖瞬间,那些攻克难题后的狂喜与释然,都将成为青春纪念册里最珍贵、最滚烫的注脚,镌刻下奋斗过的痕迹。
夜色渐浓,教学楼里仍有零星的灯光倔强地亮着,林默在日记本的最后一页,郑重地写下:“三十天后,无论结果如何,这段全力以赴的时光,都已在骨血里刻下了名为‘成长’的烙印,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窗外的月光如水银般倾泻,温柔地洒在字迹上,仿佛在回应每一个在黑夜中追寻光明的追梦少年——愿你合上笔盖的刹那,有侠客收剑入鞘的骄傲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