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县高考,公安县高考状元2025
《公安县笔锋》
六月清晨的公安县,暑气已顺着长江浩荡的水汽悄然漫过石首市界的青砖矮墙,县一中考点外的梧桐叶被微风拂得沙沙作响,几片早黄的叶子打着旋儿,最终轻轻落在摊开的《考前必背60篇》上,惊得趴在书上打盹的男生猛地抬头,眼镜滑到鼻尖也顾不得扶。
考点入口处,身着藏蓝制服的民警老周正弯腰帮一个女生调整滑落的书包带,他肩上的警号在晨光里泛着旧铜器般的温润光泽,这是他在高考安保岗的第十五个年头。"丫头,准考证带了没?"他明知故问,手电筒却习惯性地又扫了一遍女生的透明文具袋,女生笑着点头,马尾辫上的浅蓝色发卡在阳光下晃出细碎的光斑,像极了老周孙女书包上的小熊挂饰。
七点半刚过,考生们如潮水般涌入考场,二楼靠窗的第三排,叫林晓月的女孩正对着准考证上的座位号出神,这是她第三次坐在这间教室——前两次都是作为艺术生参加编导统考,如今她要以文化生的身份冲击一本线,桌角刻着的"非宁静无以致远"已经模糊,笔尖划过时能摸到浅浅的凹痕,那是无数个深夜里反复描摹的痕迹。
考场外,摆摊卖豆浆的王大娘把保温桶的盖子拧得更紧了些,她凌晨四点就起来磨豆子,特意多熬了半锅,给孩子们祛祛"心火",去年有个考生考试时低血糖,她送的半碗甜豆浆不仅暖了胃,更暖了心,那孩子后来考上了武汉的大学,如今她摊位前的搪瓷缸子码得整整齐齐,缸沿的蓝漆都磨出了白边,像一条蜿蜒的时光小径。
开考铃响时,长江上正好驶过一艘货轮,汽笛声悠长而沉闷,像极了无数个深夜里,晓月父亲在渔船上收网时的号子,这个常年奔波在长江上的渔民,为了女儿的学费,去年把家里唯一的机动船换了钱,现在在镇上的水产市场打零工,晓月书包里那只印着"平安"的钢笔,就是父亲用第一笔工资买的,笔帽上的划痕记录着他在市场搬运水产时的点点滴滴。
考试中途,突然下起了阵雨,雨水顺着屋檐汇成晶莹的水帘,打湿了走廊里"十年磨一剑"的红色标语,监考老师注意到后排男生微微发抖的手指——原来他只带了一支备用笔,正当他慌乱地翻找书包时,一支黑色的中性笔轻轻推了过来,笔杆上还贴着可爱的卡通贴纸,抬头看见的是前排女生回头的微笑,发卡上的蓝色蝴蝶在雨雾中仿佛要振翅飞起,带着一整个夏天的温柔。
最后一门英语考试结束时,夕阳正将整个公安县染成蜜色,老周摘下警帽,露出花白的鬓角,他数了数手里的准考证,一张不少,这是他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王大娘的豆浆桶已经见底,搪瓷缸子在回收箱里碰出清脆的声响,像一曲欢快的收尾乐章,晓月走出考场时,看见父亲正站在校门口的老槐树下,手里拎着两条刚从江里钓起的鲫鱼,鱼尾还在塑料袋里轻轻摆动,鳞片在夕阳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
归家的路上,长江两岸的稻田翻涌着绿色的波浪,稻穗初长成,在风中轻轻摇曳,晓月知道,这些即将抽穗的稻子,和考场里那些奋笔疾书的少年一样,都在这个夏天悄悄积蓄着力量,而公安县的晨与昏,梧桐叶与汽笛声,陌生人的善意与亲人的守望,都将成为他们青春里最厚重的注脚,随着笔尖的沙沙声,这些平凡而温暖的瞬间,正被一笔一划地写进各自人生的崭新篇章,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闪耀着动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