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端午节,高考端午节放假吗
粽香里的答卷
粽香里的答卷
六月七日,清晨五点,空气已闷热得令人窒息,林薇坐在书桌前,一盏台灯圈出一小片澄明的光域,照亮桌上摊开的《高考必备古诗文》,旁边,一枚粽子静静躺着,粽叶裹得方正,系着红绳,像一枚小小的、沉默的印章,为这方寸书桌烙下节日的印记,她伸手碰了碰,指尖传来粽叶微凉的触感,端午的清雅,裹挟着高考的硝烟,就这样沉甸甸地压在她十七岁的夏天里。
厨房里传来细碎的声响,母亲早已起身,在灶台间忙碌,粽香,是这清晨唯一温柔的注脚,丝丝缕缕,沁人心脾,可林薇的笔尖,却在“离骚”二字上凝滞不前,那些曾烂熟于心的句子,此刻却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模糊不清,她深吸一口气,试图将纷乱的思绪拉回,但窗外隐约传来的早读声,邻居们压低嗓音的议论,都像细小的针,刺向她紧绷的神经,这最后的高考冲刺日,竟与端午重叠,仿佛命运刻意要将这人生两大“渡口”挤压在同一个坐标点上,让她在粽叶的清香里,闻到一丝无形的焦灼。
她想起三年前,同样也是端午前夕,父亲递给她人生中第一个高考专属粽子,那时她刚升高中,对未来充满懵懂的憧憬,父亲的手掌宽厚粗糙,粽叶的纹理清晰地印在她手心,他说:“好好念书,将来才有自己的选择。”那时的粽子,是甜蜜的期盼,包裹着父亲沉甸甸的嘱托,而此刻,这粽子却像一份无声的催促,提醒着她,三年前埋下的种子,即将迎来破土而出或就此沉寂的时刻,书桌上的倒计时牌,鲜红的数字“1”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压迫感。
早餐是母亲精心熬制的糯米粥,温热软糯,入口即化,母亲坐在对面,絮絮叨叨地说着:“多吃点,考试才有力气,粽子等会儿带去学校,中午加热了吃,图个吉利,‘高中’嘛。”她一边说,一边又往林薇碗里夹了一颗蜜枣,眼神里满是小心翼翼的讨好和藏不住的紧张,林薇“嗯”了一声,低头喝粥,粥的热气氤氲了视线,她忽然觉得有些哽咽,这日复一日的精心照料,这看似平常的端午粽子,都成了高考这场战役里,最柔软也最沉重的铠甲,她明白,自己背负的,不只是自己的未来,还有父母这十几年如一日的期盼与辛劳。
走进考场,空气仿佛凝固了,同学们脸上带着相似的紧张,互相低声打着气,手里都紧紧攥着准考证和2B铅笔,林薇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手心微微出汗,她轻轻打开笔袋,那支用了很久的黑色签字笔静静躺在那里,笔杆上还贴着一张小小的便签,是母亲写的“加油”,她低头,从书包里拿出那个粽子,红绳在阳光下格外鲜艳,她解开绳子,剥开粽叶,露出里面饱满的糯米和一颗油亮的咸蛋黄,这咸香,瞬间唤醒了味蕾,也让她想起小时候,端午时节,奶奶总会煮一大锅粽子,她总是抢着吃蛋黄,说吃了“聪明”,这“聪明”的祝福,带着奶奶遥远的目光,穿越时空,落在她面前这张冰冷的考卷上,仿佛一种无声的加持。
考试铃声响起,一切都安静下来,林薇深吸一口气,粽叶的清香似乎还在鼻尖萦绕,带着家的温度,她拿起笔,开始答题,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的蝉鸣时断时续,像是在为她伴奏,那些曾经滚瓜烂熟的知识点,此刻竟变得异常清晰流畅,仿佛被这粽香浸润过一般,她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空间,笔尖在试卷上沙沙作响,那是她与未来的对话,偶尔抬头,看到窗外那棵老槐树,枝叶繁茂,在风中轻轻摇曳,沙沙作响,她忽然想起父亲曾说,老槐树是有灵性的,见证了多少人的成长与离别,它也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看着这群为梦想奋笔疾书的少年,将他们的汗水与期盼,一一收藏。
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如同解脱的号角,林薇走出考场,阳光有些刺眼,她眯起眼睛,在人群中看到了父母,母亲正向她挥手,脸上是抑制不住的笑容,眼角却泛着泪光;父亲则站在一旁,眼神沉稳,轻轻点了点头,那是一个无需言语的肯定,林薇跑过去,母亲一把拉住她的手,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考完了,没事了,咱们回家吃粽子!”父亲从布袋里拿出一个还带着温热的粽子递给她:“刚才买的,热乎着,尝尝,今年的粽子,肯定甜。”
林薇接过粽子,剥开,咬了一口,糯米的香甜混合着蛋黄的咸香,在口中弥漫开来,这味道,熟悉又陌生,包含了太多复杂的情感——有过去挑灯夜读的苦涩,有此刻如释重负的甘甜,更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她看着父母欣慰的脸庞,忽然明白,高考或许是一场重要的战役,但它绝不是人生的全部,就像这端午粽子,糯米包裹着馅料,生活也包裹着无数个这样特殊的节点,它们串联起来,构成了我们完整而丰盈的人生。
这个端午,林薇没有像往年一样去河边看龙舟竞渡,也没有和伙伴们嬉笑打闹,但她在考场上奋笔疾书的身影,在父母期待目光中品尝粽子的瞬间,却成了这个节日最深刻的注脚,粽香依旧,只是品味的,已是不同的人生况味,她知道,这张答卷,不仅写在了试卷上,更写在了这粽香弥漫的时光里,写在了她即将开启的,崭新的人生篇章里,未来的路还很长,但这个端午与高考交织的夏天,这份沉甸甸的爱与期盼,将永远是她行囊中最珍贵的行装,伴她勇敢地走向下一场“渡口”,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