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高考,沛县高考上线人数
沛县高考:一场盛夏的淬炼与启航
沛县高考
六月流火,沛县县城仿佛被置于一个巨大的蒸笼之上,热浪翻滚,空气黏稠得能拧出水来,连聒噪的知了也疲惫地伏在老槐树的枝叶间,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这份慵懒与燥热,却未能侵入通往沛县一中的几条主干道,那里,正上演着一年一度、名为“高考”的盛大迁徙,家长们骑着电动车、三轮车,甚至开着小汽车,车斗里或后备箱里塞满了形形色色的保温桶、塑料瓶与鼓鼓囊囊的背包,那里面盛满的,是全家的期盼与“后勤补给”,他们的脸上交织着期待与焦虑,像一群奔赴战场的士兵,为的是给即将踏上“战场”的孩子,输送最坚实的“弹药”。
沛县一中,这座承载着全县无数家庭希望的知识殿堂,此刻被一种肃穆而又紧绷的气氛所包裹,红色的横幅从教学楼顶垂挂下来,被热风吹得猎猎作响,上面“沉着冷静,细心规范”、“沉着应战,金榜题名”的标语,字字铿锵,却又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压迫感,校门口,穿着统一校服的应届生们,人手一份准考证与身份证,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他们或低头默背,口中念念有词;或相互击掌,用眼神传递力量,年轻的脸庞上,写满了青春的稚嫩、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以及那被无限放大的、名为“高考”的紧张。
人群中,有一个叫李伟的男生,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背着一个半旧却整洁的书包,眼神里有一丝与周围同龄人不同的沉静,他家住在离县城二十里外的河沿村,父亲是终日与泥瓦砖石为伴的泥瓦匠,母亲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供他读书,是他们家这些年最沉重也最光荣的“工程”,三年前,他以全县前十的优异成绩考入沛县一中最好的实验班,这是他们村这些年出的第一个“金凤凰”,是邻里乡亲口中的骄傲,三年来,他的生活被精确地切割成两半:一半是教室里老师的谆谆教诲,另一半是书桌前与复习资料的“搏斗”,他见过清晨五点半校园里第一盏路灯的孤影,也熟悉深夜十一点宿舍楼最后一丝熄灭的光亮,他书桌上,摞起来比他还高的复习资料,每一本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页边角早已磨出了毛边,那是他用无数个日夜与知识点“厮杀”后留下的勋章。
“李伟,加油啊!”一个洪亮的声音传来,同村的王叔骑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旧电动车,车后座用麻绳死死地绑着一个硕大的保温桶,桶壁上,浓白的油脂凝结了一层,那是凌晨四点起来,在灶台前守着炉火熬的鸡汤。“妈说了,这汤你可得喝完,考完试回家给你炖整只老母鸡,补补脑子!”王叔的儿子和李伟同班,此刻也挤在人群中,冲他用力地挥了挥手,脸上是少年人特有的、混杂着紧张与兴奋的笑容。
李伟点点头,嘴角微微上扬,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他接过那个沉甸甸的保温桶,那重量,不仅仅是汤的温热,更是父母沉甸甸的期盼,他记得高考倒计时一百天那天,母亲从家里背来了二十多斤自家种的花生,炒得喷香,分给班里的每一个同学,红着脸说:“吃了花生,就能花(花)生(生)不息,顺顺利利。”父亲则沉默地塞给他三百块钱,粗糙的手掌在他肩上拍了拍,说:“别省,想吃啥买啥,考好了比啥都强。”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像一颗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他平静的世界里激起圈圈涟漪,温暖而有力。
考场内,世界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只剩下墙上时钟的滴答声,清晰得敲在每个考生的心上,李伟深吸一口气,平复着擂鼓般的心跳,指尖微微颤抖着拆开了密封袋,当试卷发到手中的那一刻,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他闭上眼睛,脑海里闪过的画面如走马灯:是母亲在灶台前被烟火熏黑的侧脸,是父亲在工地上被烈日晒得黝黑、汗流浃背的脊梁,是老师灯下伏案批改作业时专注的剪影,是无数个挑灯夜读、与孤灯为伴的夜晚……
“稳住,你能行。”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
开始答题,笔尖在试卷上沙沙作响,像春蚕在静谧的夜里啃食桑叶,充满了生命律动的力量,那些曾经滚瓜烂熟的知识点,此刻却像一群调皮的精灵,在脑海里时隐时现,一道数学压轴题如同一道坚固的壁垒,拦住了他的去路,李伟的心猛地一沉,手心瞬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时钟,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像沙漏里的细沙,抓不住也留不下,他想起了班主任考前说的话:“遇到难题不要慌,战略上要藐视它,战术上要重视它,先放一放,保证基础题不失分,就是胜利。”他果断地暂时跳过了那道题,调整呼吸,将注意力转移到后面的题目上。
时间在紧张与专注的交织中悄然流逝,当最后一道铃声划破考场内的宁静,李伟放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窗外,阳光依旧炙热,但他的内心却如被清泉涤荡过一般,一片澄澈与安宁,他明白,无论结果如何,这段为梦想拼尽全力的时光,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最宝贵、最闪亮的财富。
走出考场,家长们如潮水般涌了上来,李伟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焦急张望的父母,他们的脸上刻满了疲惫的皱纹,但在看到他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绽放出如释重负的笑容,那笑容比任何言语都更让他心安,母亲快步走上前,一把拉住他的手,上下打量着,仿佛要确认他是否安好,眼眶有些湿润:“伟伟,考得怎么样?累坏了吧?快,回家喝汤,妈给你炖的,还热着呢!”
父亲则默默地从三轮车下搬出一个沉甸甸的蛇皮袋,解开绳子,里面是满满一袋自家地里产的新麦子,金黄饱满,散发着阳光的味道。“伟伟,辛苦了。”父亲的声音一如既往地低沉,“不管考得咋样,回家歇歇,这麦子是新磨的,回头给你做碗手擀面,吃个饱。”
李伟看着父母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看着他们那双布满老茧、粗糙而温暖的手,一股酸涩猛地涌上鼻尖,眼眶一热,泪水差点涌了出来,他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爸,妈,我尽力了,咱们回家。”
夕阳西下,将沛县县城染成一片温暖而厚重的金色,李伟和父母推着那辆装满麦子的三轮车,走在回家的乡间小路上,车轮碾过路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像一首质朴的歌,身后,是刚刚结束了一场“战役”的沛县一中,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紧张的气息,但更多的是一种尘埃落定后的宁静与对未来的期待,这场沛县的高考,无数个像李伟一样的家庭而言,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次青春的淬炼,一次梦想的正式启航,它承载着太多人的希望,也深刻地塑造着这座小县城未来的模样,而属于李伟的故事,在经历了这场盛夏的洗礼后,才刚刚翻开崭新而充满希望的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