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高考的作文,谈论高考的作文800字
笔尖下的千军万马——高考作文的突围与超越
当六月的蝉鸣与笔尖的沙沙声交织,千万考生正站在名为“高考”的独木桥上奋力前行,而作文,这座桥上最宽阔却也最考验智慧的渡口,始终是决定命运的关键一战,它不仅是对十二年语文学习的终极检验,更是一场思想深度、情感温度与表达张力的无声博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人下笔如神,有人抓耳挠腮,而真正的高手,总能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与灵动的文字,在方寸之间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破题:在“命题”与“心声”之间找平衡
高考作文的第一重挑战,在于如何在既定的命题框架下,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近年来,高考作文题愈发注重思辨性与人文关怀,从“可为与有为”到“跨越,再跨越”,从“本手、妙手、俗手”到“一花独放不是春”,题目看似宏大,实则暗藏玄机——它们既要求考生具备家国情怀与时代视野,又期待个体经验与微观情感的融入。
真正的破题之道,在于“以小见大”,面对“新时代的青年担当”,与其空喊口号,不如从一次志愿服务的经历切入,从社区老人脸上的笑容里,折射出个体力量对社会的微光;又如论述“科技与人文”,与其罗列冰冷的科技成就,不如写祖父用智能手机与远方视频通话时,指尖划过屏幕的笨拙与温情,那份跨越山海的牵挂,正是科技赋予人文最温暖的注脚,宏大命题需要具象的支点,而生活细节正是最坚实的基石,唯有将宏大的时代叙事,落笔于具体可感的生命体验,文章方能摆脱悬浮的空泛,抵达真诚的共鸣。
立意:在“常规”与“独特”之间寻突破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也是区分平庸与卓越的分水岭,许多考生习惯于追逐“标准答案”,将立意局限于道德正确或政治正确,却忽略了思想的锋芒与个性的表达,高考作文从不排斥“异见”,它欣赏的是言之有物的独特思考。
以“时间”为话题,多数人会写“珍惜时间”,但若反向思考“时间的褶皱”——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碎片时刻,或许正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又如讨论“规则”,与其强调“遵守规则”,不如探讨“规则之外的人性温度”:当交通信号灯故障时,司机与行人默契的减速,是否比冰冷的条文更值得书写?立意的独特性,不在于标新立异的猎奇,而在于对生活本质的洞察与对人性复杂性的尊重,它要求我们褪去思维定式的“滤镜”,用一双好奇而锐利的眼睛,去发现寻常事物中被忽略的闪光点,从而赋予文章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思想力量。
表达:在“华丽”与“质朴”之间求共鸣
语言是思想的衣裳,但高考作文绝非“辞藻大赛”,过度堆砌典故、滥用排比,反而会显得空洞做作,真正动人的文字,往往是在质朴中见真情,在克制中显张力。
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父亲攀爬月台时“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所承载的沉默父爱,高考作文同样如此:不必刻意模仿“之乎者也”,也不必强求“莎士比亚式比喻”,用最贴切的语言表达最真实的感受,便能引发阅卷者的共鸣,比如描写奋斗,与其写“我们像勇士般冲锋陷阵”,不如写“凌晨五点的路灯下,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根绷紧的弦,蓄势待发”,真正的文采,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流露,是让文字成为情感的载体,而非炫技的舞台。
结构:在“严谨”与“灵动”之间得章法
高考作文的结构,如同一座建筑的骨架,既要支撑起思想的重量,又要兼顾美观与实用,常见的“总分总”结构固然稳妥,但若缺乏变化,容易陷入千篇一律的窠臼。
不妨尝试“镜头式结构”:以一个核心意象贯穿全文,如“窗”——透过窗,看到童年时外婆的菜园,少年的书桌,如今的城市天际线,最后落在“窗内是奋斗的我们,窗外是等待花开的世界”,这种结构既有清晰的逻辑线,又能通过意象的串联增添文学性,或采用“矛盾式结构”:先提出一个看似悖论的观点,如“距离产生美,也产生隔阂”,再通过历史典故与现实案例层层剖析,最终在辩证中升华主题,结构之美,在于其服务于内容的“无形之形”,让文章在严谨的逻辑脉络中,展现出灵动自如的呼吸感。
超越:从“应试”到“人生”的升华
高考作文的终极意义,远不止于一场考试,它是青少年第一次系统梳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是思想从混沌到清晰的觉醒仪式,当考生在作文中书写对“强国有我”的理解时,他们真正在思考的是个体与时代的联结;当他们在“平凡与伟大”中挣扎时,他们正在叩问生命的价值。
最好的高考作文,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灵魂的坦诚,它允许不完美,允许青涩,甚至允许迷茫,但唯独不能失去真诚,正如作家铁凝所言:“写作是心灵的冒险,唯有真诚才能让冒险者找到通往内心的路。”当我们将笔尖对准内心的真实,无论最终分数如何,我们都已经在这场写作中完成了对自我的发现与确认。
笔尖下的千军万马,终将散作漫天星辰,高考作文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如何遣词造句,更是如何在人生的考卷上,用思想与情怀写下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或许才是这场青春战役,最珍贵的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