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考录取2017,重庆高考录取2025
《山城答卷:2017重庆高考录取季的青春坐标》
《山城答卷:2017重庆高考录取季的青春坐标》
2017年的盛夏,重庆的暑气裹挟着嘉陵江与长江的湿润水汽,漫过解放碑流光溢彩的玻璃幕墙,浸湿了千万个家庭的殷切期盼,这一年,重庆高考报名人数定格在24.9万,较上一年新增1.2万;而全国高校在渝招生计划总量为18.3万余个,录取率稳稳维持在73.5%的平稳区间,在这组看似寻常的数字背后,是一场关乎青春与未来的集体奔赴,是山城少年用滚烫汗水书写的独特答卷,镌刻着奋斗的坐标。
录取现场的“数据交响”
在重庆市教育考试院的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数据流如两江汇流般奔涌不息,不断刷新着城市的脉搏,理科一本线定格在492分,文科一本线则为525分,与去年相比波动不大,但平静水面下的暗流,却悄然勾勒出微妙的竞争格局。“今年‘双一流’高校在渝招生计划增幅达5.2%,特别是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本地‘国家队’,更是大幅扩招,较去年增加了300余个名额。”招生考试院负责人指着屏幕上醒目的红色标记,语气中透着欣慰,这些跳跃的数字,对考生而言,是通往理想学府的通行证;对高校而言,则是为未来遴选栋梁之材的精准刻度。
在渝中区某考点,复读生李哲死死盯着手机屏幕上“重庆大学建筑学(中外合作办学)”的录取结果,直到那行绿色的确认字样跳出,他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一整年的重负,这个总分568分的男孩,曾在去年以3分之差与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遗憾与不甘曾是他整个夏天的底色。“查到录取时,母亲正在厨房里煮火锅,辣味氤氲的空气中,她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泪,那股混杂着麻辣与咸涩的味道,成了我记忆里最深刻的重庆味道。”这种交织着喜悦与释然的复杂情感,在录取季的山城街头巷尾,处处上演,汇成了一首动人的城市交响。
志愿填报里的城市密码
“填志愿,就像在重庆的立体地图上找路,既要看海拔,也要看方向。”这是重庆一中生涯规划老师王敏常对学生说的“金句”,2017年,重庆考生首次全面实行“专业+院校”的平行志愿模式,这种更科学、更人性化的填报方式,让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实现了质的飞跃,数据显示,当年重庆考生专业志愿满足率达到82.3%,较往年提升了近9个百分点,意味着更多学子能“学我所爱”。
在重庆巴蜀中学,考生陈雨桐的选择颇具代表性,也折射出新一代重庆青年的精神风貌,这个对历史与文物怀有深厚情愫的女孩,最终放弃了外地一所顶尖985高校的橄榄枝,坚定地选择了西南大学的博物馆学专业。“重庆有这么多‘宝藏’——大足石刻的慈悲、钓鱼城的雄浑、白帝城的沧桑,我想把学到的知识,用在这片我深爱的土地上,守护它们,讲述它们。”她的选择,不仅是一次个人兴趣的回归,更是一种对本土文化的深情认同与责任担当,同年,传统热门专业如重庆工商大学的会计学、重庆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等录取线依然坚挺;而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兴专业则异军突起,录取分数线较去年平均上涨15分,预示着时代浪潮对人才的全新渴求。
录取通知书里的山城印记
8月中旬,录取通知书如约而至,成为这个夏天最珍贵的信物,重庆邮电大学的通知书,便是一场巧思的盛宴,它采用了创新的磁吸式设计,封面是重庆地标洪崖洞的立体剪影,指尖轻触,打开内页,LED灯带便会温柔亮起,模拟出山城夜色中璀璨如星的灯火,这份充满科技感与地域特色的设计,让每一位收到通知书的学子惊喜不已,仿佛提前触摸到了未来的脉搏。
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来自巫山的农家女孩张晓梅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学校附赠的一套《重庆方言词典》。“通知书里还夹着校长亲笔手写的便签,鼓励我用所学知识反哺家乡。”这个曾因方言闹过笑话、在求学路上略显自卑的女孩,如今已回到家乡的乡村小学任教,她用普通话搭建知识的桥梁,用方言守护文化的根脉,连接着山里山外的世界,在重庆交通大学,录取通知书里还藏着一张轻轨2号线穿楼的立体明信片,那独特的视角,仿佛在温柔地提醒着每一位新生:在这座被誉为“8D魔幻”的城市里,梦想也能像轻轨一样,勇敢地穿越那些看似不可能的障碍,抵达心之所向的远方。
2017年的重庆高考录取季,最终在24.9万份录取通知书的寄出中缓缓落下帷幕,这些承载着希望的信件,如同一叶叶满载梦想的扁舟,载着山城少年的青春与热忱,驶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而那些选择留在重庆的学子,则像两江交汇处永不枯竭的浪花,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书写着这座城市的青春传奇,当暮色四合,南山一棵树俯瞰全城,万家灯火与校园的点点星光交相辉映,璀璨而温暖,那光,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辜负,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时光温柔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