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试卷贵州,2017贵州省高考卷
大山深处的青春突围
2017年的盛夏,黔东南的梯田里稻浪翻滚,金色的阳光在层叠的稻叶上跳跃;黔西北的乌蒙山云雾缭绕,乳白色的云雾如轻纱般缠绕着山峦,当全国940万考生走进考场,书写人生的重要篇章时,贵州的37万学子正以笔为剑,在试卷上刻下属于自己的年轮,这场发生在云贵高原上的青春突围,不仅是对知识积累的全面检验,更是一场关乎命运与选择的庄严宣言,是青春在群山之间奏响的最强音。
石缝中的生长力
在遵义市桐梓县的山区中学,考生李华走出考场时,夕阳正为连绵的群山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这个每天要步行两小时崎岖山路才能上学的少年,在语文作文题"人生需要一块磨刀石"中,写下了祖辈传下的石匠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山风般的质朴与坚韧。"爷爷用铁錾在青石上凿出精美的花纹,就像我们用知识在命运的石头上雕刻未来。"他的文字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带着山风的粗粝与青石的气息,蕴含着最动人的生长力量。
贵州省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高考报名人数中,农村户籍考生占比达62.3%,这些在喀斯特地貌的峰林间、在崎岖的山路上长大的孩子,他们的书包里装的不只是课本和习题集,更有割猪草的镰刀、背玉米的背篓,以及父母在矿山或工地上的辛劳汗水,他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演算复杂的数学题,在放牛的牛背上背诵拗口的古诗词,将生活的艰辛与磨砺,都化作了砥砺前行的"磨刀石",在青春的画卷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数据里的温度
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公布的录取情况显示,2017年全省高考本科上线率较2016年提升4.2个百分点,其中一本院校录取人数增长7.8%,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命运的重大转折,是无数日夜苦读的汗水结晶,黔西南州的布依族女孩王芳,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985高校的学生,她的录取通知书在苗寨里传递时,被乡亲们粗糙却温暖的手温捂出了深深的褶皱,那每一道褶皱里,都饱含着喜悦与期盼。
在贵阳一中的考点,来自毕节实验中学的张磊在数学考试中突发高烧,额头滚烫,监考老师发现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男孩时,他正咬着牙坚持答完最后一道大题,后来他轻声说道:"我妈说,考场上流汗不能流泪。"这个在工地做过暑假工、深知生活不易的少年,最终以数学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他的故事后来被收录进《贵州高考奋斗者》一书,成为无数寒门学子心中的精神坐标,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远方的灯塔
贵州大学的招生老师至今仍记得那个特别的咨询日:一群穿着色彩斑斓民族服装的苗族学生,围坐在一起,用带着浓厚乡音的普通话,认真地询问人工智能专业的详细信息。"我们想学回来修水电站,让寨子不再停电,让乡亲们用上稳定的电。"领头的男生叫杨东,他的家乡台江县直到2016年才实现村村通电,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的目光早已越过群山,将个人理想与家乡的发展、与时代的脉搏紧紧相连,他们的梦想,既有对远方的向往,更有对故土的深情。
2017年,贵州高考改革方案首次落地,"3+3"模式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在六盘水市第三中学,喜欢物理的侗族女孩吴艳毅然放弃了传统的文科组合,选择了报考环境工程专业。"我们那条小河以前很清,后来被上游的工厂污染了,鱼都死光了,我想学会治理它,让河水变清,让寨子重新听到水声。"这个看似文静柔弱的女孩,谈及理想时,眼中闪烁着比星光更坚定、更明亮的光芒,那是青春的责任与担当。
当最后一门考试的铃声响起,贵州的考生们走出考场,惊喜地发现校门口摆满了家长们自发的"爱心补给站":有热气腾腾的包谷粑、香气扑鼻的酸汤鱼,还有精心绣着"金榜题名"字样的苗绣香囊,这些带着浓浓烟火气和淳朴祝福的物品,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能诠释这场青春突围的真正意义,在云贵高原深深的褶皱里,教育正像喀斯特地貌中奔涌的暗河,看似无声无息,却积蓄着强大的力量,终将汇入改变命运的汪洋大海,那些在2017年夏天奋笔疾书写下的答卷,不仅是对青春的庄严承诺,更是对大山母亲最深情的告白与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