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题,2008年高考题全国卷
墨痕深处
那年的夏天,空气里浮动着槐花的甜香,蝉鸣声黏稠得如同化不开的糖浆,我坐在书桌前,摊开的语文试卷上,作文题赫然在目:“触摸城市”,笔尖悬在纸面上方,迟迟落不下去,窗外的老城区在阳光下泛着灰扑扑的光,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侧的木质老屋低矮而拥挤,仿佛随时会被时光压垮,我忽然想起小时候,总爱蹲在巷口的磨刀匠身边,看他布满老茧的手握着磨刀石,一下下,将生锈的刀刃磨出寒光,那时不懂,只觉得那单调的摩擦声里藏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像一首沉默的歌谣,在喧嚣的市井中低吟浅唱。
城市于我,从来不是钢筋水泥的森林,而是由无数这样的“触点”编织成的网,磨刀匠的摊子、修鞋匠的矮凳、卖糖画的竹架……它们散落在城市的褶皱里,像一颗颗沉默的星辰,在时光的长河中闪烁着微弱却温暖的光,可不知从何时起,这些星辰渐渐黯淡了,推土机轰鸣着碾过老街,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的光,将老城区最后的影子吞没,我忽然意识到,所谓的“触摸城市”,或许正是在这样的变迁中,去捕捉那些即将消逝的温度,去聆听那些被淹没的声响。
我开始沿着记忆里的路线走,巷口的磨刀匠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装修精致的咖啡店,推门进去,空气中弥漫着醇厚的咖啡香,轻柔的爵士乐流淌着,一个年轻女孩坐在吧台后,手腕上的银镯子随着动作轻轻碰撞,她递来一杯拿铁,杯壁上拉出一朵漂亮的拉花。“需要加点糖吗?”她微笑着问,我点点头,看着她用银勺搅动,忽然想起磨刀匠的手——同样是布满细纹的手,却握着截然不同的工具,磨刀匠的手,是粗糙的、有力的,带着铁锈与汗水的味道;而女孩的手,是细腻的、灵巧的,沾着奶泡与咖啡的香气,城市在变,人的手也在变,可那份专注与热忱,似乎从未走远,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温度。
继续往前走,路过一家老字号的修鞋铺,铺面小得可怜,门口摆着几张小板凳,几个老人正坐在那里闲聊,修鞋匠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戴着老花镜,正低头缝补一双运动鞋的鞋底,他的手指灵活得不像老人,针线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银针在阳光下闪着微光,我蹲下身,问他:“老师傅,您这铺子开了多少年了?”他抬头看了我一眼,眼角的皱纹堆起来:“快三十年喽,这条街的鞋子,十双里有八双是我修的。”我问他,现在大家都穿新鞋,还修得动吗?他笑了笑,从抽屉里翻出一双磨破的皮鞋:“你看,这鞋跟我孙子差不多大,修修还能穿,东西嘛,都是越用越有感情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城市的光鲜亮丽背后,还有这样的坚守,那些被时代洪流冲刷下来的手艺人,用他们的方式,为城市保留着最后的温度,像一盏盏不灭的灯,照亮了岁月的角落。
暮色渐浓时,我走到一座老桥上,桥下的河水泛着金光,岸边的柳树垂下枝条,随风摇曳,像一帘绿色的梦,桥上有个卖糖画的老人,正用小铜勺在石板上作画,他画的是一只蝴蝶,糖液在他手中流淌,转眼间便有了翅膀的轮廓,栩栩如生,一个小女孩跑过去,递上一枚硬币,老人把糖画递给她,小女孩举着蝴蝶,咯咯地笑起来,清脆的笑声在暮色中格外动人,我忽然想起,小时候我也曾这样举着糖画,在巷子里跑来跑去,生怕蝴蝶的翅膀会融化在阳光里,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城市就像这糖画,无论外表如何变化,那份甜蜜的内核,始终在人们手中传递,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
回到书桌前,我铺开稿纸,写下:“触摸城市,不是触摸冰冷的建筑,而是触摸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人与事,磨刀匠的磨刀石、修鞋匠的针线、糖画老人的铜勺……它们是城市的记忆,也是城市的灵魂,当高楼取代了老街,当机器取代了手工,我们依然可以在那些坚守的手艺中,感受到城市最真实的温度。”
笔尖落下,墨痕在纸上晕开,像一朵悄然绽放的花,窗外的蝉鸣依旧,空气里槐花的甜香似乎更浓了,混着墨水的清香,在房间里弥漫开来,我知道,这座城市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那些被时光雕琢的温暖,将永远镌刻在城市的肌理中,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