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2017高考作文,陕西2017高考作文题目
碑与路
碑与路
当陕西高考考场的寂静将我包裹,我凝视着作文题——“一座碑的启示”,那一刻,思绪如挣脱缰绳的野马,瞬间跨越千山万水,回到了故乡秦岭深处那片苍翠欲滴的林莽,那是我童年的整个世界,是祖父用脚步丈量、用汗水浇灌的课堂。
记忆的帷幕拉开,祖父的身影便清晰起来,他常带我上山,不是为了砍柴,而是为了“听山”,他粗糙的手掌会抚过一棵被雷电劈开、焦黑如炭的巨松,目光里满是敬畏与温柔,他指着那道狰狞的伤疤对我说:“娃,你看它,像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浑身是伤,可腰杆挺得笔直,根扎得比谁都深,这,就是我们山里人心中的一座碑。”
那时的我,懵懂地望着那棵老树,它确实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在风霜中守望,在岁月里沉思,我以为那只是一棵树,是祖父口中一个浪漫的比喻。
后来我才渐渐读懂,那棵树是村里人共同的精神图腾,碑上镌刻的,并非文字,而是一套与自然共生的古老智慧:伐木时,必留树桩,为新苗预留生命的摇篮;汲水时,只用竹筒,不伤泉眼分毫,让清泉永不枯竭,这些不成文的规矩,如同树皮上密密麻麻的年轮,一圈圈记录着人与自然相守相望的漫长岁月,祖父常说:“树会老,会死,但规矩的根,扎在土里,就永远在。”那时,我尚不明白这“根”与“规矩”背后那沉甸甸的分量。
直到那个燥热的夏天,山外来了一群西装革履的陌生人,他们带来了图纸、金钱和机器的轰鸣,推土机的咆哮第一次撕裂了山林的宁静,也惊醒了祖父的梦,当那棵被雷劈过的老松树,在刺耳的链条声中轰然倒下时,我看见祖父拄着拐杖,站在村口,佝偻的背挺得笔直,浑浊的老眼里,第一次燃烧起我从未见过的怒火,他声嘶力竭地朝着那些人吼道:“你们砍的不只是一棵树!这是我们的根!是山神留给我们的念想啊!”
回应他的,是商人们冰冷的讥笑和一句轻飘飘的:“老思想,总要为发展让路。”老松树倒下的地方,很快竖起一块巨大的、流光溢彩的广告牌,上面写着:“现代生活新地标”,那刺目的光芒,像一把利刃,扎在每个人的心上。
祖父病倒了,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枯瘦的手紧紧攥着我的手,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传递着最后的嘱托:“娃,你要记住,有些东西,是金子都换不来的,是比命还重的啊……”我望着他沟壑纵横的脸,那一刻,我终于彻悟了那棵老松树的全部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座碑,更是一条路,一条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精神之路,碑上刻着的,是祖辈用生命换来的教训:当我们为了眼前的利益,狂妄地切断与大地的血脉联系时,我们失去的,将是自己赖以生存的根。
那片山林早已变成了钢筋水泥的森林,喧嚣取代了宁静,可我时常在梦中回到那里,仿佛看见,在老松树倒下的地方,一排新松苗正倔强地从泥土中探出头来,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向世界宣告着生命的延续,我想,这大概就是碑与路最深刻的辩证关系吧——碑是凝固的过去,是历史的刻痕,警示我们勿忘来路;路是延伸的未来,是选择的轨迹,指引我们坚定前行,我们不能忘记碑上的每一道刻痕,因为它们是我们走向未来的路标,是防止我们迷失方向的灯塔。
站在考场里,我豁然开朗,高考作文题中的“碑”,正是我们这代人需要守护的精神坐标,它可以是传统文化中那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道,可以是生态环境中那脆弱而坚韧的生态平衡,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那日渐稀缺的纯粹信任,这些“碑”或许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显得陈旧,甚至不合时宜,但它们恰恰是支撑我们走向未来的精神脊梁,就像秦岭里的那些松树,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傲然挺立,因为它们的根,早已深深地扎进了那片养育它们的土地里。
走出考场时,夕阳正将秦岭的山脊染成一片熔金,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在暮色中仿佛化作了一座无字的丰碑,庄严而神圣,我知道,无论未来我将走向何方,这座山,这座碑,都将永远矗立在我的身后,成为我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它指引我,不忘来路,方知归处;它激励我,坚定前行,以我辈之青春,去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新的碑文,因为,碑上的每一个字,都是我们走向未来的路标;而路上的每一步,都将成为新的碑文,刻下我们这代人的选择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