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87,高考1987电影观后感
1987:高考前夜,那盏不灭的煤油灯
1987年的夏天,暑气像一层密不透风的棉被,将南方这座静谧的小县城严严实实地包裹,空气里,是稻田翻滚时弥漫开来的、令人心安的甜香,这甜香之下,却潜藏着一股无形的、紧绷如弓弦的氛围——那是属于高考的空气。
17岁的李建国而言,这个夏天注定要在汗水、墨水与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中浸泡,汗水浸透了他洗得发白的汗衫,墨水染黑了他指尖的皮肤,而那些泛黄的、从同学手中辗转借来的复习资料,则成了他通往未来的唯一阶梯。
李建国的家,是镇上最普通的三间瓦房,家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唯有那张掉了漆的书桌,是他世界里最坚固的堡垒,而堡垒中央,那盏唯一的“战士”,便是一盏被岁月熏得漆黑的煤油灯,距离高考仅剩三天,李建国将睡眠压缩到了极致,每天不足四个小时,他的双眼布满血丝,像两颗熟透的樱桃,却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深知,这场笔尖的战役,将决定他能否挣脱小镇的引力,能否完成村里人口耳相传的那个古老梦想——“跳龙门”。
这天傍晚,母亲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翠绿的葱花卧在乳白的汤面上,两个圆润的荷包蛋像两轮小太阳,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建国,吃吧,别累坏了身子。”母亲的声音轻得像羽毛,生怕惊扰了儿子紧绷的神经,李建国抬起头,灯光下,母亲眼角的皱纹仿佛被刻刀加深了一分,几缕银丝在她鬓角若隐若现,像秋霜染就的痕迹,他喉咙发紧,想说些什么,却只化作一个用力的点头,将所有的感激与心疼,都咽进了肚里。
夜幕降临,李建国再次坐回书桌前,煤油灯的火苗在玻璃罩里不安分地跳跃,将他专注的侧影投在斑驳的墙上,时而拉长,时而缩短,他摊开数学练习册,复杂的公式和图形却像一群顽皮的精灵,在眼前旋转、模糊,白天的一幕幕不受控制地回放:同桌王强,那个镇上干部的儿子,悄悄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用清秀的字迹写着:“建国,听说今年大学扩招了,你一定能行!”李建国攥紧了纸条,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王强的身后是整个家庭的托举,而自己,能依靠的只有这盏孤灯和父母日渐佝偻的背影。
“吱呀——”一声,门被轻轻推开,是父亲,他端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白开水,脚步沉稳地走了进来,将水杯放在桌上,发出一声轻响。“喝口水,解解乏。”父亲依旧是那个沉默寡言的木匠,话不多,却总在最需要的时候,用行动给予最坚实的依靠,李建国接过杯子,指尖触到父亲那双布满老茧、粗糙得像老树皮的手,那双手,常年与刨子、斧头、凿子打交道,刻下了生活的艰辛,也撑起了这个家。
“爸,你说……我能考上吗?”这句盘桓已久的话,终于冲破了喉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父亲愣了一下,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光亮,随即咧开嘴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咋不能?你从小就坐得住,是块读书的料,就算……就算没考上,天塌下来,有爹娘给你顶着呢。”
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一股暖流,瞬间涌遍李建国的四肢百骸,他听懂了父亲话语里的那份宽慰与担当,那份“养得起你”的朴素承诺,比任何激昂的鼓励都更让他感到踏实,他低下头,喝了一口水,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一直暖到心尖。
夜深了,李建国继续埋头苦读,煤油灯里的油渐渐燃尽,火苗开始摇曳,发出“噼啪”的轻响,伴随着一声轻微的“噗”,彻底熄灭了,房间瞬间被浓稠的黑暗吞噬,唯有窗外清冷的月光,在地上洒下一片银白的光斑,李建国没有立刻点灯,他索性闭上眼,任由黑暗将自己包裹,黑暗中,过往的回忆却异常清晰,像一部老电影,一帧帧在脑海中放映:母亲在昏暗的灯下教他背“床前明月光”,父亲用一块上好的木头,亲手为他削制了人生第一支铅笔;初中时,他每天往返五里崎岖山路,脚底磨出的血泡破了又好,从不吭一声;高中班主任拍着他瘦弱的肩膀,眼中满是期许:“建国,你是咱们村最有希望的大学生!”
“咚、咚、咚——”三声沉稳的敲门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李建国打开门,门外站着母亲,她手里端着一盏刚刚添满新油、擦得锃亮的煤油灯。“灯亮着,心里才亮堂。”母亲笑着说,眼角的菊花在温暖的光晕中开得愈发灿烂。
李建国接过那盏沉甸甸的灯,重新坐回书桌前,橘黄色的火苗“噗”地一声跳了起来,不仅驱散了物理的黑暗,更照亮了他眼中的迷茫与坚定,他知道,这盏灯,照亮的不仅仅是眼前的书本,更是那条通往未来的、布满荆棘却也充满希望的道路。
三天后,李建国走进了庄严的考场,当笔尖触碰到试卷的那一刻,他想起了父亲那句“天塌下来有爹娘顶着”,想起了母亲端来的那碗滚烫的鸡蛋面,想起了那盏在绝望的黑暗中为他重新亮起的煤油灯,他深吸一口气,笔走龙蛇,在试卷上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无悔的第一笔。
那年夏天,李建国以全县理科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入了省城的师范大学,当那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时,不善言辞的父亲抱着酒瓶喝得酩酊大醉,红着眼眶,一遍遍地拍着他的肩膀:“好小子,你给李家长脸了!”母亲则在一旁,用袖子抹着止不住的眼泪,嘴里念叨着:“没白费,没白费……”
多年后,李建国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中学教师,他的课堂上,总会给学生们讲起1987年的那个夏天,讲起那盏煤油灯,讲那段艰苦却闪闪发光的岁月,他告诉学生们:“高考,从来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要永远铭记,无论前路多么黑暗,都不要忘记自己为何出发,不要忘记那盏曾照亮你前行之路的、名为‘希望’的灯火。”
每当夜深人静,李建国总会想起那盏煤油灯,它或许早已在岁月中熄灭,化作一缕青烟,但那束光,却早已化作他心中不灭的星辰,永远照亮着他,也照亮了他将要引向远方的学生们,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光明,源自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