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高考,14岁高考750分的天才少女
天才的荆棘与救赎
本文目录导读:
凌晨四点,台灯的光晕在昏暗的房间里投下一片孤独的光斑,林默的桌上堆叠如山的复习资料几乎将他淹没,泛黄的纸页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单词,每一笔都像刻在命运石碑上的印记,他今年十四岁,却已站在了高考的考场外——这个本该属于十七岁少年的战场,成了他人生中最残酷的试炼场。
被偷走的童年
林默的“天才”标签,是从三岁那年贴上的,当其他孩子还在咿呀学语时,他已能背诵《唐诗三百首》;五岁时,他的心算速度让计算器都自愧不如;七岁,他直接跳级进入初中,成为小镇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父亲林建国曾是中学数学老师,他将儿子视作自己教育理念的杰作,每天逼他学习十四个小时,甚至取消了所有周末和假期。
“你是天才,就必须做天才该做的事。”这是林建国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规划里,林默十四岁参加高考,十六岁考上清华,二十岁成为最年轻的博士,可没人问过林默愿不愿意,他喜欢蹲在院子里看蚂蚁搬家,喜欢偷偷画漫画,甚至曾在日记本里写下:“如果我不是天才,是不是就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去踢球、去春游?”
考场上的“囚徒”
高考那天,林默的准考证被父亲反复检查了三遍,走进考场时,他比其他考生矮了一个头,稚嫩的脸上没有紧张,只有一种近乎麻木的平静,监考老师看到他的身份证,忍不住多看了两眼:“这么小就高考?”
林默没说话,只是低头翻开试卷,语文作文的题目是《青春的选择》,他握着笔的手指微微发抖,他想写“我宁愿做个普通人”,却最终写下了父亲要求的“以青春为剑,斩破命运枷锁”,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却没有任何温度。
数学考试时,他遇到了一道解析几何题,这是他最擅长的领域,可那一刻,公式在眼前变得模糊,他突然想起父亲的话:“这道题如果错了,你就别想进重点高中。”冷汗顺着他的额角滑下,滴在草稿纸上,晕开了一片墨迹。
崩塌与觉醒
成绩公布那天,林默考了623分,超过一本线108分,父亲林建国激动得热泪盈眶,逢人就夸:“我儿子是天才!”可林默只是盯着成绩单,突然问:“爸,我能不能不去重点高中,去读普通高中?”
空气瞬间凝固了,林建国的笑容僵在脸上,一巴掌扇在林默脸上:“你疯了?我们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林默捂着脸,眼泪终于决堤:“我不要天才了,我想要自由。”
那天晚上,林默第一次逃了家,他跑到河边,看着漆黑的河水,突然觉得解脱,他想起同桌小美,那个总会在他熬夜时塞给他巧克力的女孩,曾问他:“你每天这么累,快乐吗?”他当时只是摇头,现在终于有了答案。
荆棘中的救赎
林默没有去重点高中,而是转学到了县城的一所普通中学,父亲和他大吵一架,甚至断了他的生活费,但小美和几个同学偷偷给他凑了学费,班主任王老师也帮他申请了助学金。
在新的环境里,林默第一次感受到了“学习”之外的乐趣,他加入了文学社,开始写自己想写的故事;他和男生们一起打篮球,汗水浸湿校服的感觉比解出压轴题更让他兴奋;他甚至尝试着和父亲沟通,把那些年积压的委屈和渴望都写进了信里。
半年后,林建国收到了儿子的信,信里没有抱怨,只有一段话:“爸,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我不是你的作品,我想试试,用自己的方式长大。”那天晚上,林建国在儿子的书桌前坐了很久,看到了那本被藏起来的漫画——画里的小男孩正自由地奔跑,脸上是灿烂的笑。
另一种可能
高考结束后,林默没有选择清华,而是考上了一所师范大学的中文系,他说:“我想当老师,像王老师那样,告诉每个孩子,成绩不是唯一的路。”
二十岁的林默正在实习支教,他给孩子们讲《青春的选择》,告诉他们:“真正的天才,不是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是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模样。”
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他的脸上,和十四岁那年的高考考场不同,这一次,他的眼里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