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诗句,语文高考诗句默写
《墨痕里的江山》
当最后一缕斜阳掠过考场的窗棂,钢笔尖在答题卡上凝成墨珠,我忽然想起《赤壁赋》里那句"寄蜉蝣于天地",十六年寒窗堆叠的试卷,终将在此刻化作笔尖的星火,点燃那些藏在唐诗宋词里的江山岁月,这星火微弱,却足以照亮千年文脉,在方寸答题卡上,铺展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语文书里的诗句从不是死去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你看王维笔下的"明月松间照",那清辉穿过千年,依然在考场的窗棂上流淌成溪,映照着少年人执笔的侧影;杜甫的"星垂平野阔",分明是把盛唐的夜空折叠进了泛黄的课本,让每个仰望星空的学子,都能触摸到那份苍茫与辽阔,我们总说古人远,殊不知每个清晨背诵"恰同学少年"时,胸腔里跳动的仍是百年前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当默写"人生自古谁无死"时,指尖划过的墨痕里,藏着文天祥以死明志的铮铮铁骨,这些诗句是时光的琥珀,封存着黄河的咆哮、长江的婉转,封存着屈原行吟泽畔的长袍、李白醉舞的月光,更封存着每个中国人血脉里共通的家国情怀与文化基因。
高考考场上,我们与诗句的相遇从来不是单向的朝圣,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灵魂共鸣,当你在作文里写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老师会想起自己当年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的夜晚,那昏黄灯光下的剪影,与此刻奋笔疾书的你重叠;当你在默写中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阅卷人或许会想起边疆哨所里,那些在晨光中朗读诗句的年轻士兵,他们的钢枪上仿佛也映着诗句的光芒,这些文字早已超越考试范畴,成为连接不同时空的精神血脉,就像苏轼在《定风波》里写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千年前的豁达,恰是此刻我们面对考题时最需要的力量——不是逃避风雨的怯懦,而是笑对人生的从容。
记得有次模拟考,作文题要求以"传承"为话题,我写下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笔尖忽然微微颤抖,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什么叫"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让这些诗句在当代语境里获得新生,让古人的家国情怀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写"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是重复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在新时代的答卷上,用知识、理想与担当,续写"江山如此多娇"的壮丽篇章,语文课本里的每首诗,都是先辈写给未来的信件,泛黄的纸页间,有他们对子孙的殷切嘱托,而我们,正是最虔诚的收信人,肩负着让这些文字重焕生机的使命。
考场铃声响起时,我望向窗外飘扬的国旗,那抹鲜红在风中舒展,像一页摊开的历史长卷,忽然懂得了为何语文试卷总要留三分给诗句——那些"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从来都不是考试的标准答案,它们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密码,是我们在人生考场上最锋利的笔、最坚实的铠,教会我们如何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坚守初心,当我们走出考场,带着这些诗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便会明白:所谓语文学习,不过是让千年文脉在我们血脉里重新奔流,让我们在人生的每个路口,都能从祖先留下的智慧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钢笔尖的墨珠终于落下,在答题卡上晕开一朵墨梅,恰似《楚辞》里"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印记,此刻再看那些曾让我们头疼的诗词歌赋,忽然觉得它们从来都不是需要征服的敌人,而是我们行囊中最珍贵的行装,从"关关雎鸠"的纯真,到"大江东去"的豪迈,从"但愿人长久"的祝愿,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绝,这些诗句早已融入我们的骨血,陪我们走过人生的山高水长,直到某天,我们也能在时光的考卷上,写下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让墨痕里的江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