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科高考,2017年文科高考一分一段表
墨痕未干处
2017年的盛夏,我端坐在高考考场的方寸之间,窗外聒噪的蝉鸣被厚厚的玻璃滤成一阵遥远的嗡鸣,摊开的语文试卷上,作文题赫然在目:"有位作家说,人生就像一条看不见的曲线,充满了起伏与转折。"笔尖悬在稿纸上,墨水将落未落,像极了那个夏天我悬而未决的命运,也像极了历史长河中那些未曾停歇的航迹。
那一年,全国卷的作文题以"一带一路"为背景,要求考生以"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为题展开写作,我凝视着题目,脑海中忽然浮现出爷爷书柜里那本泛黄的《郑和下西洋》,小时候,我总爱趴在爷爷膝头,听他讲述那些带着咸腥海风的故事:宝船的桅杆在晨曦中如林而立,丝绸瓷器在异国的集市上折射出温润的光泽,不同肤色的人们用手势比划着交易,眼神里闪烁着对彼此文明的好奇与尊重,爷爷常说:"历史从不是故纸堆里的冰冷文字,而是流动在血脉里的基因。"彼时懵懂,此刻却忽然读懂了这句话沉甸甸的分量。
考场里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春蚕在悄然啮食桑叶,我写下第一行字:"当郑和的宝船穿过马六甲海峡时,他不会想到,六百年后,另一支无形的'舰队'正沿着相似的航线,驶向更广阔的世界。"写到这里,政治课上老师的话语在耳边响起:"一带一路不是郑和下西洋的简单重复,而是新时代的文明对话,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实践。"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也让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脉动在我心中交织共鸣。
为了写好这篇作文,我回想起去年冬天参加学校"一带一路"主题征文比赛时的经历,为了收集鲜活素材,我采访了一位参与中老铁路建设的工程师,他说在老挝的工地上,当地村民第一次看到火车时,眼中闪烁着孩童般的好奇与敬畏,亲切地称其为"钢铁巨龙",工人们手把手教他们使用工具,老人和孩子们会带着热气腾腾的糯米饭来工地慰问,空气中弥漫着汗水与糯米饭的香甜,工程师拿出手机给我看照片:黝黑的中国工人和淳朴的老挝村民并肩站在铺好的铁轨旁,身后是连绵的青山,他们的笑容比阳光还要灿烂,工程师感慨道:"我们修的不仅是铁路,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是友谊的纽带。"那一刻,我忽然深刻体会到,所谓"中国故事",从来不是宏大叙事的冰冷堆砌,而是无数普通人的生命轨迹与情感共鸣交织而成的温暖画卷。
笔尖在纸上继续游走,我引用了《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在我脑海里盘桓许久,如同古老的钟声在新时代的殿堂里回荡,历史课上老师讲过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里既有反弹琵琶的飘逸飞天,也有胡商牵骆驼的生动形象;长安城的西市里,波斯商人与汉人商人讨价还价,阿拉伯学者在翻译馆里埋头著书,不同文明的智慧在这里碰撞融合,我也想起自己参观泉州博物馆时的震撼,宋代沉船里出土的阿拉伯商人墓碑,无声地诉说着海上丝绸之路曾经的繁华与包容,这些画面让我明白,文明的交融,从来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单向输出,而是相互滋养、共同成长的美丽邂逅,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写到文章中部,我忽然意识到,2017年的我们,这一代高考生,其实是站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既是中国快速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新时代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就像作文材料里说的:"人生就像一条看不见的曲线,充满了起伏与转折。"推及国家,改革开放四十余载的发展轨迹何尝不是如此?从深圳蛇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呐喊,到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倡议,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不断演进,但那份"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与担当,始终如一,未曾改变。
写到结尾时,我引用了鲁迅先生的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这句话让我心潮澎湃,想起了校门口那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想起了教室里墙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鲜红标语,想起了班主任常说的:"你们这代人,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是的,我们或许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但可以选择如何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就像那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普通人,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双双平凡的手,搭建起连接世界的桥梁,用默默的奉献诠释着大国工匠的精神。
交卷铃声骤然响起时,我写下了最后一个句号,窗外的蝉鸣似乎更加响亮了,仿佛在为我们的青春奏响序曲,阳光透过玻璃照在试卷上,墨迹在光晕中微微发亮,氤氲出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走出考场,夏日的热浪扑面而来,带着草木的清香与青春的躁动,我知道,这个夏天结束的,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段青葱岁月的告别,但那些在考场上认真思考过的国家、民族、文明的问题,那些历史与未来、个人与时代的思考,将像墨痕一样,深深烙印在我的生命里,指引着未来的方向,成为我精神世界中最宝贵的财富。
多年后,当我再次回望2017年的那个夏天,忽然彻悟,高考作文题从来不是一道简单的写作任务,而是一面澄澈的镜子,照见的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世界的认知、对未来的期许,以及融入血脉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那些写在试卷上的文字,或许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泛黄褪色,但其中蕴含的滚烫情感、深邃思考与坚定信念,将永远鲜活,如同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穿越千年时空,依然在历史的长廊里悠远回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文明互鉴的道路上,笃定前行,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