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刘强东高考,刘强东高考考了多少分

教育 3周前 (11-03) 649

《寒门贵路:刘强东的高考突围》

1980年的苏北平原,麦浪翻滚如金色的海洋,宿迁来龙镇那间土坯房里,一盏昏黄的煤油灯常常亮到深夜,16岁的刘强东攥着那张皱巴巴的数学试卷,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试卷上鲜红的58分像一把钝刀,不仅割在父亲布满老茧的手掌上,更深深刺痛了这个农村少年的自尊心,那天夜里,他第一次听见父亲在灶台边沉重的叹息:"强子,咱家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你能认几个字,回来帮着干活就行了。"窗外的月光透过糊着报纸的缝隙洒进来,在刘强东的草稿纸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他默默地将"北大"两个字写在最醒目的位置,笔尖几乎要将纸戳破,仿佛要将这个目标深深烙印在心底。

那时的宿迁农村,孩子们的出路似乎只有两条:要么面朝黄土背朝天,要么顶替父母的"铁饭碗",刘强东的二姐为了凑够他的学费,悄悄将自己攒了半年的嫁妆悉数拿出;母亲则天不亮就起床,将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上的槐米一颗颗捋下来,徒步赶到镇上去换几毛钱,这些画面像种子般深深埋在刘强东心里,让他彻悟:高考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一场全家人的突围战,是整个家族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

从此,来龙中学的教室里多了一个"拼命三郎",刘强东将课本用透明纸包了又包,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和注解,每一页都凝聚着他的汗水与渴望,寒冬腊月,他的手冻得像胡萝卜,就用嘴里的热气哈一哈,继续握着笔演算;夏天蚊虫肆虐,他就泡在齐膝深的稻田里,把课本放在高高的石墩上,一边赶蚊子一边背诵课文,班主任王老师记得,有次晚自习后,发现刘强东还蜷在教室角落里,面前摊着一本翻烂的《数学精编》,问他为何不回宿舍,他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说:"这道解析几何,我再琢磨琢磨。"那眼神中闪烁的,是不服输的倔强。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高三下学期,一次模拟考,刘强东的数学依然不及格,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将所有的试卷都铺在床上,一道题一道题地分析错因,突然,他发现自己在立体几何上总是漏掉辅助线,就像农民耕地时总漏掉垄沟,第二天,他跑到镇上的供销社,买来铁丝和木板,亲手制作了一个立体几何模型,每天对着模型反复练习,当阳光透过模型的缝隙,在墙上投下交错的线条时,刘强东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路——那些曾经模糊的知识点,此刻变得清晰可见,如同拨云见日。

刘强东高考,刘强东高考考了多少分

1984年夏天,邮递员骑着叮当作响的自行车穿过来龙镇的土路,将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刘强东家,当他颤抖着手打开信封,看到"中国人民大学"几个字时,父亲正在田里割麦子,母亲则蹲在灶台边烧火,这个一向坚强的农村少年,第一次当着家人的面哭了——不是因为考上了大学,而是因为他终于不用再让家人为自己操心了,这份解脱的背后,是全家人的默默付出与期盼。

多年后,刘强东在回忆录中写道:"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但它更教会我一件事: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让你用一生去创造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那个在煤油灯下苦读的少年,那个在稻田里背书的少年,那个用铁丝做模型的少年,用他的坚持和倔强,为自己、也为整个家族,蹚出了一条通往远方的路,书写了一段寒门逆袭的传奇。

当我们回望刘强东的高考岁月,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起点,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印记,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正是无数像刘强东这样的年轻人,用知识作为敲门砖,敲开了命运的大门,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优越的条件,但他们有比山还重的责任,比海还深的渴望,比铁还硬的意志,这,就是寒门子弟最珍贵的"贵气",也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告诉我们:起点的高低,无法决定终点的高度;唯有不懈奋斗,才能让生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刘强东高考,刘强东高考考了多少分

2017届高考答案,2017高考卷答案
« 上一篇 3周前 (11-03)
音乐艺术生高考,音乐艺术生高考考什么科目
下一篇 » 3周前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