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文科卷,2017年文科高考题
当历史在考场上褪色
高考考场如一片凝固的海,浪涛被死死按在桌面之下,只听见笔尖摩挲试卷的细密声响,像无数蚕在啃食桑叶,当最后一声铃响穿透沉闷的空气,我搁下笔,指尖竟微微发烫,仿佛刚触摸过一段被灼烧的记忆,走出考场,夏日的阳光灼热刺眼,像无数根银针扎在皮肤上,却驱不散我心头那团挥之不去的迷雾——那道横亘在历史与现实、记忆与遗忘之间的高墙,依然在无声地矗立着,冰冷而厚重。
历史于我,从来不是教科书上冰冷僵硬的铅字,它曾在祖辈的絮语里苏醒,如灶膛里跳跃的火苗,带着柴薪的暖香与烟尘的气息,祖母总在夏夜摇着蒲扇,指着满天星斗,说那是三国英雄的魂魄在巡弋,他们的铠甲反射着月光,化作星辰,照亮着后人的路,祖父则用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斑驳的族谱,指给我看那些被墨迹晕染的名字如何在烽烟中辗转,从江南的杏花雨塞北的胡杨风,那些名字带着温度,带着呼吸,是血脉里奔涌的基因,是祖辈呼吸间传来的温度,它不是需要被征服的敌人,而是早已融入骨血的亲人,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源头。
当历史被压缩成一张张需要精确填涂的答题卡,它便瞬间失去了温度与血肉,变成了一具被抽离了灵魂的躯壳,那些曾让我心潮澎湃的朝代更迭、英雄壮歌,在考纲的裁剪下,变成了标准答案的囚徒,我像一个熟练的工匠,日复一日地打磨着记忆的棱角,削去所有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只为能完美嵌入预设的模具,当“鸦片战争”不再关联着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烈焰与屈辱的泪水,而仅仅是“中国近代史开端”这六个字时,我感到一种灵魂被剥离的空洞,仿佛自己正站在一条干涸的河床上,脚下的沙砾曾是奔腾的激流,如今却只剩下无意义的颗粒,历史不再是故事,而是一串串冰冷的编码,等待被检索、被背诵、被遗忘,最终在考完试的瞬间,被格式化清空。
考场上的钟滴答作响,像是在为记忆的消亡倒计时,每一下都敲打在紧绷的神经上,我努力在脑海中搜寻那些被标注为重点的知识点,却发现它们如同被抽干了水分的标本,僵硬而脆弱,一触即碎,我甚至开始怀疑,那些曾让我在深夜里热泪盈眶的史诗,是否真的只是存在于试卷之外的幻影?当“标准答案”成为唯一的真理,个体独特的感受与理解便成了需要被修正的“错误”,我们被迫学习如何遗忘,如何将鲜活的过去驯化为符合规范的标本,这个过程,无异于一场精神上的自我阉割。
走出考场,夏日的风带着燥热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汲取这自由而真实的空气,让肺部重新充盈起不被定义的氧气,我忽然意识到,真正的历史从不会因试卷的合拢而终结,它存在于街头巷尾老人闲谈时的手势与叹息里,存在于博物馆里沉默的文物上,那斑驳的铜绿下,似乎仍能听到千年的回响;它也存在于我们每一次对过去的回望与对未来的思考里,历史不是需要被征服的敌人,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它滋养着我们的文化,塑造着我们的身份,赋予我们理解当下的坐标与走向未来的勇气。
高考是一场青春的成人礼,它教会我们规则与竞争,赋予我们踏入社会的第一张通行证,却也可能让我们在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中,暂时迷失了自我与历史的本真,但这场仪式的意义,或许不只在于拿到一份成绩单,更在于它让我们看清了那道墙的存在,只要我们心中仍存有对过往的好奇与敬畏,对个体体验的珍视与坚持,那道看似坚不可摧的高墙便终有被打破的一天,历史不应只是试卷上的分数,它更应是我们精神世界中永不熄灭的灯火,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也温暖我们归来的航程。
愿每一个走出考场的年轻人,都能在未来的日子里,重新学会倾听历史的回响,感受它跳动的脉搏,去读一本野史,去逛一次博物馆,去听一段地方戏曲,去寻访一处古迹,因为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书写者,唯有打破那道无形的墙,让历史真正回归生活,融入我们的呼吸与心跳,我们才能在时间的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与方向,成为一个真正有根、有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