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临泉一中高考成绩,临泉一中高考成绩2025年

教育 3周前 (11-01) 851

《泉畔星火:一所县城高中的突围与守望》

当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临泉一中的校门口已悄然排起长龙,身着藏蓝校服的高三学子们捧着书本,低声诵读着知识点,书包上"冲刺985"的红色标语在晨曦中格外醒目,仿佛燃烧的火焰,这座深植于皖北大地的县城高中,用连续五年高考成绩的跨越式增长,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中国教育版图上,刻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坐标。

破茧:在贫瘠土地上扎根

临泉县,这座拥有近230万人口的皖北大县,曾长期被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所笼罩,十年前的临泉一中,本科达线率不足五成,每年能叩开重点大学校门的学生寥寥无几,时任校长王庆中至今记得,2013年学校最艰难的时刻:骨干教师纷纷流失,教学楼墙体斑驳开裂,甚至有家长在高考结束后高举"还我孩子未来"的标语,堵在校门口讨要说法。

转机始于2014年的教育改革试点,学校大胆推行"青蓝工程",让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创建"名师工作室",邀请省内特级教师定期驻校传经送宝;投入资金改造老旧实验室,建成全市县级中学首个创客空间,物理教师李娟的备课本上,至今保留着2015年的批注:"这个实验可用矿泉水瓶代替烧杯,农村孩子更易理解。"这种因地制宜的教学智慧,逐渐成为临泉一中的精神底色。

淬炼:用匠心锻造教育温度

"我们学校最不缺的是'笨办法'。"教导主任张磊笑着说,针对农村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老师们摸索出"三清"教学法——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每天放学后的"答疑角"总是人头攒动,数学老师陈明常常被学生围得水泄不通,索性在黑板上画出思维导图,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解题关键,让抽象的公式变得生动可感。

2020年疫情期间,学校创新推出"田间课堂",家住农村的英语教师刘芳,在自家院子里架起手机,带着学生们在麦田边背诵单词;物理老师王强则扛着锄头走进田间,用农具讲解杠杆原理,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网课,后来被整理成《乡土教学案例集》,成为全县共享的宝贵资源,当年高考,临泉一中的英语平均分逆势提升7.2分,创造了奇迹。

绽放:从县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023年高考成绩公布那天,学校宣传栏前挤满了人,理科考生李浩然以703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他的父亲——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颤抖着手给班主任打电话:"老师,俺家娃能给祖宗争光了!"像李浩然这样的"寒门贵子",临泉一中每年都能培养出五六十个。

临泉一中高考成绩,临泉一中高考成绩2025年

更令人瞩目的是学校的"低进高出"现象,2020年入学时,全县前1000名中仅有23人选择临泉一中,但三年后,却有12名学生考入顶尖名校,这种"增值评价"模式,让教育界开始重新审视县域高中的育人价值,学校的"成长档案袋"制度被推广到全省,记录着每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进步轨迹,见证着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守望: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

在临泉一中的校史馆里,陈列着一份特殊的展品:2010届毕业生王丽娟捐赠的工资卡,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女孩,如今是深圳某企业的技术骨干,她每月工资的十分之一都会寄回母校,设立"助梦基金",这样的故事在校园里屡见不鲜——从清华园到实验室,从直播间到军营,毕业学子们以不同方式反哺着这片滋养他们的土地。

夕阳西下,操场上的国旗班正在训练,17岁的班长张宇动作标准有力,他说自己要考军校,将来像班主任那样回到家乡当老师,远处,晚自习的铃声即将响起,教学楼次第亮起的灯光,与天边的星辰连成一片,这所县城高中,正以朴素的坚守告诉世界:教育的力量,足以让每个平凡的生命都绽放光芒。

泉畔的星火,终将燎原,当优质教育资源不再是大城市的专属,当更多像临泉一中这样的学校找到突围之路,教育的公平与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同频共振,这或许就是中国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在守望中创新,在传承中超越,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出彩的机会。

湖北文科高考分数线,湖北文科高考分数线2025
« 上一篇 3周前 (11-01)
云南省高考分数排名,云南省高考分数排名表
下一篇 » 3周前 (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