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考语文题目,今天高考语文题目是什么
在墨痕与星轨之间
晨曦微露,如同一层薄薄的金纱,悄然拂过冰冷的窗棂,考场内一片静谧,只听得见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那声音细密而悠长,仿佛春蚕在悄然啮食桑叶,又似时光在无声地流淌,我凝视着作文题——“墨痕与星轨”,心中豁然开朗,这四个字宛若一把精巧的钥匙,轻轻旋开了记忆深处那扇尘封的门扉,三年前那个同样浸满晨光的图书馆,瞬间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高大的书架如沉默的巨人,林立其间,空气中浮动着尘埃在光柱中舞蹈的身影,混合着旧书页独有的、沉淀了岁月的沉静气息,我与外婆,就坐在一扇临窗的旧书桌旁,相对无言,外婆那双布满岁月沟壑的手,正缓缓抚过一本泛黄的线装书,指尖所及之处,墨痕仿佛活了过来,如星轨般在她掌心流转、交织,那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密码,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风骨。
外婆的毛笔,总能在宣纸上晕染开温润而富有生命力的墨色,她教我握笔时,曾语重心长地说:“字,是人的衣冠;而墨里,藏着的却是风骨。”那时的我尚不解其意,只痴迷于她笔下《兰亭集序》的行云流水,每一个字都仿佛有了呼吸与脉搏,在纸上翩翩起舞,直到她指着那个千变万化的“之”字告诉我:“你看,王羲之写出了二十三种姿态,墨痕的浓淡、干湿、枯润,何尝不是人生的起伏与境遇?”那一刻,我仿佛醍醐灌顶,墨痕,远非技巧的堆砌,它更是生命经验的沉淀,是情感与哲思的凝结,正如此刻考场上这看似冰冷的文字符号,实则承载着无数先贤的智慧与悲欢,等待着我们去破译、去共鸣、去传承。
当我们置身于信息爆炸的今天,另一条“星轨”——由数字代码编织的无垠宇宙,正以雷霆万钧之势重塑着我们的认知世界,手机屏幕上,资讯如流星般划过,璀璨却短暂;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将我们温柔地囚禁,让我们在熟悉的回音中日益麻木,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在0与1的二进制世界里寻求便捷的答案,去年,我参加了一场“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创作”的辩论赛,我方坚定地认为,机器永远无法复制人类创作的灵魂与温度,赛后,一位评委的话让我久久沉思:“机器可以完美模仿莫奈的笔触,却无法复现《睡莲》里,吉维尼花园那片光影流转间的、属于莫奈本人的孤独与喜悦;它可以生成对仗工整的对联,却写不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那个‘绿’字背后,诗人王安石推敲了十数次才定下的、那一抹恰到好处的生机与希望。”星轨,固然为科技的航船指引着方向,但墨痕中那独一无二的人文温度,才是人类文明在浩瀚宇宙中永不迷失的珍贵坐标。
墨痕与星轨,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文明演进中一曲和谐的交响,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重焕光彩,让千年神韵跨越时空,触达全球观众的内心;《诗经》古老的篇章,借助AI翻译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世界,让不同文明得以共享这份东方的智慧之美,这让我想起了图书馆里那个动人的场景:一位白发苍苍的古籍修复师,正用镊子与精密仪器,小心翼翼地修补着残破的经卷,他的眼神专注而虔诚;而在他身旁,一位年轻的实习生,正用平板电脑的触笔,临摹着《千里江山图》的壮丽山河,两种文明的对话,古老与新生,恰如宣纸上的水墨与屏幕上的代码,在碰撞与交融中,擦出了前所未有的璀璨火花,这正如我们写作,既要以前人的智慧为基石(墨痕),也要用当代青年的锐视角去审视与表达(星轨),让文字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时代的锋芒与温度。
“咔哒”一声,我合上笔盖,考场里的钟声恰好悠然敲响,窗外的阳光,此刻变得格外温暖,斜斜地照进我的作文本上,那些墨色的字迹仿佛真的化作了星轨,在纸上熠熠生辉,连接着深邃的过去与遥远的未来,我想起了外婆临终前,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握着我的手,她说:“写下去,让你的墨痕,比星轨更长久。”
或许,这就是写作的终极意义——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用文字镌刻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特印记,当未来的某一天,有人翻开我们写下的文字,他们将从墨痕里,读出我们的喜悦、我们的悲伤、我们的思考与呐喊;从星轨中,看到我们曾如何仰望星空,又如何脚踏实地,这,或许就是文明最动人、也最坚韧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