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考题2017,重庆高考题2024
《山城笔痕》
高考结束的铃声穿透重庆盛夏聒噪的蝉鸣,格外清晰,合上笔盖的刹那,我仿佛听见骨骼深处传来细微的碎裂声——那是十七载光阴在某个节点被整齐截断的声响,走出考场时,解放碑的钟楼正敲响三下,阳光穿过两江交汇处的薄雾,在碑体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此刻心中纷繁交织的思绪,既明亮又朦胧。
这场被称作"命运转折点"的考试,在重庆特有的立体交通网中呈现出奇妙的隐喻,当我在数学考场里绞尽脑汁解析立体几何时,窗外的轻轨正沿着长江索道呼啸而过,那些交错的钢铁线条与试卷上的辅助线莫名重合,仿佛这座城市的建筑美学在无声地启示我们:人生本就是由无数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构成的,唯有找到原点,才能在时空的坐标系中确定自己的位置。
语文作文题是"在自然中生活",我望着窗外被雾气浸润的南山,想起小时候在防空洞里纳凉的日子,重庆人总在自然与人造的夹缝中寻找生存智慧——防空洞里摆着麻将桌,崖壁上生长出吊脚楼,就连洪崖洞的灯火也要与嘉陵江的波光相互映照,于是我写下:真正的自然不是远离尘嚣,而是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依然能听见花开的声音,能触摸到岩缝中渗出的清凉。
文综考试时,我特意选了靠窗的位置,看着长江与嘉陵江在朝天门交汇,浊浪与清波激荡出奇异的漩涡,忽然想起历史老师讲过的重庆抗战史,那些在防空洞里坚持办学的西南联大分校,那些在码头边装卸物资的苦力,他们何尝不是在时代的漩涡中,用微弱的力量托举着一个民族的希望?地理试卷上的喀斯特地貌,不正是这座城市最生动的隐喻吗——表面坚硬的岩石下,藏着奔涌的暗河,如同重庆人骨子里的坚韧与柔情。
最后一门英语考完,我沿着山城步道往上走,石板路上的青苔在雨季里格外鲜绿,两旁的吊脚楼里飘出火锅的麻辣香气,一位老人坐在门口的竹椅上,用蒲扇拍打着膝盖,看见我便笑着说:"娃儿,考完了?去吃串串不?"这熟悉的乡音让我想起无数个晚自习后,校门口小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原来我们一直在用奋斗书写着自己的故事,而这座城市,就是最忠实的读者,记录着每一个年轻生命的成长轨迹。
夜幕降临时,我站在鹅岭的瞰胜楼上,整座重庆城在夜色中次第亮起灯火,长江索道化作流动的星河,千厮门大桥的灯光在江面上拉出长长的倒影,勾勒出城市的轮廓,忽然明白,这场考试不过是我们与这座城市签订的又一个契约——我们在这里汲取养分,也在这里留下笔痕;我们被山城塑造,也终将成为山城的一部分,如同那些生长在岩缝中的黄桷树,根系深深扎进这片土地。
回望考场大楼,那些亮着灯的窗口像一颗颗散落的星辰,我想起语文试卷上那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或许人生也是如此,我们在重庆这座山水之城里生活、学习、成长,就像嘉陵江的水,最终要汇入时代的洪流,而那些在考场上写下的文字,不过是我们在时间长河里偶然溅起的几朵浪花,终将汇入这座城市浩瀚的记忆之海。
当第一缕晨雾再次笼罩在南山之巅,我知道新的故事已经在酝酿,这场高考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就像重庆的夏天,总在暴雨过后,绽放出最绚烂的彩虹,而我们,终将带着这座城市的印记,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继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山城笔痕",让青春的轨迹与这座城市的脉络永远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