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河北高考题,2017年河北高考题
《作文纸上的翅膀》
高考语文结束的铃声如释重负般响起时,林默合上笔帽的瞬间,指尖还残留着墨水的微凉,仿佛还握着那段滚烫的青春,他望向窗外交错的树影,斑驳的光影在课桌上摇曳,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蝉鸣聒噪的午后,自己也是这样坐在教室里,看着黑板右上角的高考倒计时数字从"1000"变成"999",时光就在这数字的悄然更迭中,悄然溜走。
那是他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自己与这张承载梦想的作文纸之间,隔着一整个青春的重量——那是太行山的厚重,是墨水的沁润,更是无数个日夜的坚持与期盼。
林默出生在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那里的云很低,仿佛伸手就能触碰到,父亲是村里的代课老师,鬓角早已染上风霜;母亲在镇卫生院当护士,双手总是带着消毒水的味道,家里最值钱的物件,是父亲那台用了十几年的旧电脑,屏幕总泛着温暖的黄色光晕,像老农眼角的笑纹,初三那年,县里举办"我的梦想"主题征文比赛,语文老师把林默叫到办公室,指着作文本上潦草的字迹,既无奈又期许地说:"你这孩子,脑子灵光,就是字太潦草,像山里的野草,有劲儿却没章法。"
那天放学后,林默在教室里坐了很久,夕阳从窗户斜切进来,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也照亮了作文本上被钢笔洇开的墨迹,像一朵朵倔强生长的野花,他想起父亲常握着他的手教他写字时说的话:"字如其人,心正则字正,心要是浮躁了,笔尖也就跟着乱了。"他翻出崭新的田字格本,一笔一划地临摹庞中华的钢笔字,从横平竖直到撇捺飞扬,练字本很快堆满了半抽屉,边角都磨出了毛边,而他的作文,也渐渐从"内容空洞"的评语,变成了"情感真挚,细节动人"的肯定,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山间野趣、家常琐事,都成了笔下最生动的素材。
2017年的夏天,高考的考场上异常安静,只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林默看着作文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心中忽然一动,仿佛有一扇被时光尘封的门被悄然推开,他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去县城看戏的经历,台上的老艺人穿着洗得发白的戏服,扯着嗓子吼秦腔,那沙哑高亢的声调仿佛能穿透云霄,震得戏台都在微微颤动,父亲在一旁低声告诉他:"这老腔唱的是庄稼人的喜怒哀乐,是刻在骨头里的乡愁,是咱关中汉子心里的那股劲儿。"那时他似懂非懂,直到后来在课本上读到陈忠实的《白鹿原》,才明白这腔调里不仅藏着关中大地的魂,更藏着一代代人在贫瘠生活中迸发出的坚韧与豪情。
笔尖在作文纸上划过沙沙的声响,林默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戏台,听到了那震耳欲聋的吼声,他写老艺人的皱纹里嵌着黄土,像沟壑纵横的太行山;写吼声惊飞了梁上的燕子,惊醒了台下打盹的孩子;写父亲听着戏时眼角泛起的泪光,那泪光里有对往昔的怀念,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写到最后一段,他忽然鼻子一酸,钢笔尖在纸上洇开一个小小的墨点,像一滴滚烫的泪,他想起了父亲总说的那句:"人这一辈子,得给自己找根精神上的脊梁,就像山里的崖柏,根扎得深,才能顶得住风雨。"
交卷时,监考老师拿起他的作文纸,目光在题目旁的批注上停留了片刻,轻轻念出声来:"文字有筋骨,情感有温度。"林默低头看见自己的字,早已不是当年的歪歪扭扭,而是带着几分力道的端正,笔画间仿佛能看见太行山的坚韧,就像他这些年走过的路,从山间泥泞的小径到通往县城的柏油马路,每一步都踩得稳稳当当,踏实而有力。
成绩出来那天,林默正在帮父亲整理旧教案,泛黄的纸张上还留着父亲年轻时的笔迹,手机屏幕突然亮起,语文老师的短信跳出来:"你的作文,满分。"他望着窗外连绵的群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忽然明白,那些在田字格本上熬过的夜,那些被墨水浸透的纸张,那些父亲口中的"脊梁",原来都化作了翅膀,带着他飞出了大山,看到了更广阔的天空。
多年后,林默成了省作协最年轻的会员,他的文字里总带着一股山野的清新与厚重,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有读者好奇地问他写作的秘诀,他笑着翻开扉页,那里夹着一张泛黄的作文纸,上面用钢笔写着:"文字是翅膀,而生活是大地,只有深深扎根于生活,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台下的掌声雷动,而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在夕阳下练字的少年,和父亲眼中闪烁的期许。
就像太行山的崖柏,根扎在贫瘠的岩石里,却能向着天空顽强生长,那些在作文本上流淌的墨迹,那些被汗水与泪水浸透的青春,终究长成了他生命中最坚韧的翅膀,带他飞越了群山,也飞向了更广阔的文学天地,而那双翅膀的每一根羽毛,都写着"坚持"与"热爱",在岁月的长风中,永远闪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