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银川高考,2020银川高考

教育 3周前 (10-30) 820

《塞上长歌:2017银川高考纪事》

2017年6月7日清晨,银川的阳光带着初夏特有的澄澈,温柔地洒在宁夏教育考试院那庄重而朴素的灰色外墙,当第一缕晨曦掠过"高考考点"的鲜红横幅时,数百名身着统一校服的学子已静静伫立在警戒线外,他们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准考证的边缘,那微微泛白的纸页上,承载着十二载寒窗的重量,这不仅是西北边陲小城的青春战场,更是2017年全国高考画卷中,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缩影。

在银川一中考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格外引人注目——一群身着靛蓝色旗袍的母亲们,她们像约定好似的,整齐地站在梧桐树下,晨风拂过,旗袍上的盘扣轻轻摇曳,宛如母亲们此刻既骄傲又忐忑的心跳,一位母亲踮起脚尖,想往儿子口袋里再塞一颗巧克力,却被父亲轻轻按住了手:"孩子已经十八岁了,该让他自己去飞了。"父子间相视一笑,那份无需多言的默契,比任何叮咛都更加温暖人心。

考场内,时间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时针精准指向9点整,当考试开始的铃声划破寂静,来自永宁农村的女孩马晓娟,握着笔的指尖微微泛白,这是她第三次走进高考考场,去年,她曾因一分之差与理想大学失之交臂,她凝视着作文纸上"选择"二字,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画面:凌晨五点,父亲仍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备课,佝偻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母亲在田埂上弯腰捡拾麦穗,粗糙的手指被镰刀划出道道血痕,那些被汗水浸泡的日夜,那些浸透着期盼的眼神,此刻都化作笔尖下坚定的力量,在答题卡上留下掷地有声的答案。

在吴忠中学考点,一场不期而至的细雨,为炎炎夏日带来了一丝沁人心脾的凉意,监考老师注意到,后排一个男生始终紧锁眉头,握着笔的手悬在半空,迟迟未能落下,考试结束后,这个名叫李浩的男孩红着眼眶向老师坦白:"奶奶生病住院了,昨晚我刚从医院回来。"原来,为了不让考试分心,他坚持让父母留在医院陪护,自己则选择独自面对这场人生大考,这个年仅十八岁的少年,在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毅然选择了独自扛起生活的重量,那份超越年龄的担当,令人动容。

随着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悠然响起,考生们如潮水般涌出考场,在银川三中的校门口,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师颤抖着举起"金榜题名"的横幅,沙哑的声音里满是欣慰与骄傲,她执教三十余载,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但2017年的这个午后,她看到的远不止是成绩单上的数字,更是塞上大地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未来,当马晓娟冲出考场,紧紧拥抱等候多时的母亲放声大哭时,那位老教师悄悄抬手,拭去了眼角的泪光——她深知,这些孩子的未来,必将像脚下的黄河水一般,冲破束缚,奔腾流向更加辽阔的天地。

暮色四合,远处的贺兰山剪影与考场窗棂的轮廓在夕阳中悄然重叠,构成了2017年银川高考最动人的剪影,那些在晨曦中紧握的双手,传递着无声的鼓励;那些在考场上奋笔疾书的身影,书写着青春的倔强;那些在雨中相拥的泪水,饱含着成长的喜悦与释然,这一切,都将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记忆,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银川的街道上回荡着考生们无忧无虑的欢声笑语,而他们的前方,一条崭新的征程正等待着他们去探索与开拓,这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座城市写给青春的深情赞歌,在塞上大地的苍穹之下,久久回荡,余音不绝。

高考专业视力,高考专业视力条件
« 上一篇 3周前 (10-30)
陕西高考点,陕西高考考点
下一篇 » 3周前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