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真题,2010高考真题全国二卷
《墨痕深处》
高考语文考场里,钢笔尖在稿纸上洇开深浅不一的墨痕,宛若少年们心中盘根错节的思绪,在盛夏的蝉鸣与空调的嗡鸣交织声中,两千五百份试卷在两千五百双手中翻动,沙沙作响的纸页间,藏匿着无数个未来的伏笔,当作文题"路径"二字映入眼帘时,我的笔尖在"选择"与"坚持"之间辗转徘徊,最终落笔的却是那些被时光浸润出温润包浆的旧物——它们才是人生最忠实的路径记录者,在岁月长河中沉淀着生命的轨迹。
铜锁里的时光褶皱
祖父去世那年,我在他床头樟木箱底发现一把布满铜绿的铜锁,锁身雕刻的缠枝莲纹在时光中早已模糊难辨,钥匙孔更被岁月的尘埃彻底堵塞,父亲说这把锁曾随祖父走南闯北,既锁住过迁徙行囊中的牵挂,也锁过战乱年代的惊惶,我试着用砂纸轻拭锁面,铜屑簌簌落下,露出暗红的底色,恰似被岁月掩埋的往事在悄然浮现。
那年寒冬,我将铜锁悬于书桌前,每当复习至深夜,指尖总会无意识地摩挲锁身上的凹凸纹路,有次为解不出数学题而烦躁时,我下意识地转动铜锁,忽然发现锁身底部刻着极小的"1948"字样——正是祖父离开家乡的年份,十七岁的他揣着这把锁,从江南水乡辗转至西北戈壁,在煤油灯下演算公式时,铜锁或许就静静躺在他的讲义夹里,见证着一个青年的求索之路。
铜锁的路径从来不是直线,它既见证过祖父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的精准抛物线,也目睹过父亲在实验室里记录的严谨实验数据,当我终于考上大学,将录取通知书与铜锁并排置于樟木箱时,忽然彻悟:所谓路径,不过是前人用脚印铺就的阶梯,而我们每一步前行,都在为后来者刻下新的生命坐标。
宣纸上的山河岁月
书画室里的老檀木桌,中央留着一处永远洗不净的墨痕,那是老师傅三十年间反复研磨留下的岁月印记,我初学书法时,总嫌宣纸质地粗砺,笔锋在纸上打滑,写出的"路径"二字歪歪扭扭,老师傅不语,只是将一幅《兰亭序》拓片铺展开来,让我用指尖临摹那些流动的笔锋。
"你看这'之'字,"他指着拓片上二十一个形态各异的字迹,"王羲之写《兰亭序》时,路径是流动的,恰似山间溪流,遇岩则转,逢滩则缓,却始终奔涌向海。"我忽然想起祖父铜锁上的缠枝莲,那些看似重复的纹路,实则是生命在时光里蜿蜒生长的轨迹,在墨香中诉说着永恒的变与不变。
后来帮老师傅整理旧物时,我发现一本泛黄的日记,里面记载着他年轻时的岁月:下放农村时用树枝在泥地上苦练书法,恢复高考后白天做工夜晚苦读,终在书画院谋得职位,日记最后一页写着:"路径不在脚下,而在笔尖,每一步落墨,都是与过往的深情对话。"那天我在宣纸上郑重写下"路径"二字,墨迹晕染开来,恰似一条蜿蜒向远的人生小路。
青石巷里的回响
江南老家的青石板路,雨天会泛起幽幽的微光,小时候我总爱踩着那些被岁月磨圆的石板去上学,听鞋底与石板碰撞出的清脆声响,去年夏天回去,发现老街正在改造,崭新的柏油路即将取代青石板,那些被撬起的石板堆在路边,像一群等待诉说沧桑的老人。
在石板堆里,我找到一块刻着"1953"的石头,邻居阿婆说,那是新中国成立后铺的第一批石板,当年她的父亲正是铺路工人。"那时候没有机械,全靠肩挑手扛。"阿婆比划着,"石板要一块块校准,雨水一冲,缝隙里就会长出青苔,那是路走过的痕迹。"她的声音里,仿佛还回荡着当年夯石时的号子声。
我蹲下身,指尖抚过石板上的刻痕,忽然想起高考前夜,父亲翻出他1985年的高考准考证,边角已经磨得发白,上面用钢笔写的"路径"二字,墨迹早已渗透纸背,原来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条这样的青石路,承载着祖辈的汗水,父辈的期盼,和我们的迷茫与坚定,在时光中绵延不绝。
离开老街时,我偷偷带走那块刻着"1953"的石板,现在它就放在我的书桌上,与祖父的铜锁、老师傅的墨痕遥遥相对,每当夜深人静,我仿佛能听见青石板路上传来的脚步声,那是无数生命在时光里留下的回响,它们交织成网,铺就了我们脚下的每一条路。
高考结束那天,我在作文稿纸的最后一行郑重写下:"路径是时间的具象化,是记忆的物证,是生命在时空中刻下的永恒坐标。"钢笔尖最后一滴墨落下,在纸面上晕开一个小小的圆,像极了那些被我们踩过、抚摸过、最终融入生命的印记,或许这就是路径的真谛——它不是预设的终点,而是我们在行走中,不断赋予意义的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