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江苏高考题目作文,江苏高考题目作文多少分

教育 4周前 (10-29) 1214

瓦檐下的中国心

江南的梅雨季,连绵的细雨如丝如缕,将青石板路洗得温润发亮,泛着幽幽的光,我蹲在老屋斑驳的瓦檐下,看雨水顺着瓦当的弧度滴落,在青石板上敲出清脆而富有韵律的声响,仿佛时光的回音,祖父蹲在我身旁,布满岁月痕迹的指尖轻轻划过那些深褐色的瓦片,目光悠远,声音却异常清晰:“每一片瓦,都藏着一颗中国人的心。”

那时年幼的我尚不明白,这些看似粗糙、沉默的瓦片,如何能承载一颗心如此厚重的情感,直到去年夏天,我有幸随考古队在苏州平江路的一处宋代遗址进行发掘,当考古队员用软毛刷极其耐心地拂去一片瓦片上的泥土,历史的尘埃渐渐散去,我清晰地看见瓦当上刻着的“风调雨顺”四个字,笔触虽已历经千年风雨而略显模糊,却依然透着千年前工匠那份对天地的虔诚与对生活的美好祈愿,那一刻,祖父的话语如闪电般击中了我,我忽然懂了,那瓦片之上,镌刻的何止是文字,更是一颗滚烫的中国心。

瓦檐下的中国心,是匠人对天地的敬畏与顺应,北宋官方建筑典籍《营造法式》中详尽记载,官式建筑用瓦需经过“选料、练泥、制坯、阴干、烧制”等二十余道繁复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在苏州御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惊讶地发现,明代官窑烧制的瓦片其厚度误差竟然能控制在两毫米以内,这种近乎苛刻的精准,背后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古人认为,房屋是“天地之容”,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每一片瓦都要承接上天雨露的恩泽,承载大地万物的厚重,这种对自然的深刻敬畏与谦卑顺应,让平凡的瓦片超越了其物质属性,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与精神的意义。

瓦檐下的中国心,也是游子对故土那份深沉而执着的眷恋,去年秋天,我在安徽黟县的古村落里遇见一位从台湾归来的耄耋老人,他久久地站在自家老宅的瓦檐下,如同久别重逢的游子抚摸着母亲的容颜,那些被岁月风雨染成深灰的瓦片,在他掌心下温顺如绵,浑浊的泪水悄然滴落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圈圈涟漪。“走的时候,我怀里揣了一片瓦。”老人声音颤抖着,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一块早已褪色的手帕,层层打开,里面是一片来自台湾蝴蝶兰图案的瓦当,色泽鲜红,与大陆青瓦形成鲜明对比。“大陆的瓦是青的,像山里的竹;台湾的瓦是红的,像故乡的云,可它们挡的都是同一个天空下的雨,护的都是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啊。”那一刻,我鼻尖一酸,忽然彻底明白,为什么无论漂泊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中国人总喜欢在异国的庭院里,精心铺设一片小小的青瓦——那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是血脉中无法割断的根,是无论走多远,心之所向的归宿。

瓦檐下的中国心,更是中国文人风雅情趣与精神坚守的生动体现,苏州沧浪亭的复廊之上,那些形态各异的漏窗瓦片,被匠人巧妙地排列组合成一幅幅淡雅的山水图案,移步换景,意境悠远;扬州个园的片石假山间,瓦片被砌成灵动的云纹,与山石相映成趣,仿佛能看见云卷云舒,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曾言:“瓦因势而变,砖随形而活。”中国文人总能以最朴素的材料,玩味出最雅致的情趣与最深刻的意境,在南京夫子庙,我曾有幸见过一位老匠人,他收集起被人遗弃的碎瓦残片,竟以它们为“笔墨”,在墙上拼贴出《兰亭序》的书法神韵,那些本该被遗忘的残骸,在他手中重获新生,化为流动的笔墨,气韵生动,充满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这种“格物致知”的探索精神,正是中国文人将生活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的生动写照。

江苏高考题目作文,江苏高考题目作文多少分

雨势渐歇,阳光穿透云层,从瓦檐的缝隙中倾泻而下,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祖父站在老屋门口,手里托着一片刚换下的新瓦,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给老屋换瓦咯,让它再撑过几十年。”他手中的瓦片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如玉的光泽,仿佛能听见千年的时光在它身上静静流淌,从河姆渡遗址的陶瓦,到汉代的琉璃瓦;从唐代的鸱吻昂扬,到明清的筒瓦规整,一片片瓦,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情感与记忆,共同构筑起我们民族坚实而温暖的精神家园。

在这个高楼林立、钢筋混凝土日益成为主流的时代,或许有一天,我们再也难以看到青瓦连片的传统景象,但只要中国人的心还在,那份对“家”的温暖记忆,对“根”的深刻认同,就会永远流传——就像檐角那串风铃,总会在某个雨夜,随着微风轻轻摇响,唤醒心中那份最柔软、最深沉的乡愁与归属感,这,就是瓦檐下的中国心,平凡如瓦,却永恒如斯。

江苏高考题目作文,江苏高考题目作文多少分

2018天津高考数学,2018天津高考数学答案及解析
« 上一篇 4周前 (10-29)
2010年高考真题,2010高考真题全国二卷
下一篇 » 4周前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