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高考,泗洪高考状元2025
水乡的考场与岸上的晨光
六月的泗洪,麦浪在平原上翻滚成金色的海洋,微风拂过,麦穗低语,仿佛在为即将踏上征程的学子们吟唱古老的歌谣,泗洪中学的考场里,钢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是这片水乡最急促的潮汐,是青春与梦想碰撞的交响,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洪泽湖上的薄雾,如金色的纱幔轻轻覆盖在那些伏案疾书的身影上时,这场牵动无数家庭的考试,便成了水乡少年命运渡口最沉重的摆渡,也是他们人生航程中第一次扬起的帆。
在泗洪,高考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役,它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仪式,浸润着水乡特有的温情与坚韧,老城区的巷弄里,卖早点的张阿姨凌晨三点就支起了油锅,油条在热油中滋滋作响,绽放出金黄的喜悦,她特意在油条篮旁多摆了几碗温热的豆浆,碗沿还沾着几点水珠,"给赶考的孩子垫垫肚子,咱泗洪娃得吃饱了才有力气写答案,就像咱湖里的鱼,吃饱了才能游得更远。"她的声音里带着沙哑的慈爱,像极了母亲般的叮咛,不远处的文具店里,店主老王正小心翼翼地将削好的铅笔一一摆齐,铅芯削得尖尖的,反射着柔和的光芒。"这铅笔跟了我十五年,每年这时候都要给孩子们备着,"他抚摸着柜台上的铅笔痕,眼神悠远,"就跟给自家孩子准备一样,朴素,但真心实意。"
洪泽湖畔的渔村,天还未亮透,考生小林的父亲就已经摇着小船破浪前行,船舱里,新鲜的鱼儿还在活蹦乱跳,带着湖水的清冽气息,他要赶在开考前将鱼送到镇上的集市,换来的钱,足够支撑孩子整个学期的学费,也承载着一个渔民家庭全部的希望。"湖里的风浪再大,也没孩子心里的浪花急。"老渔民布满老茧的粗糙手掌摩挲着船桨,每一次划动都沉稳有力,他的目光越过粼粼波光,坚定地望向岸边中学的方向,那里有他此生最郑重、最深沉的期盼,比湖底的宝藏更珍贵。
考场里的每一张草稿纸,都承载着水乡特有的坚韧与执着,来自陈圩乡的女孩周晓,每天要骑行四十分钟才能到达学校,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她的车轮从未停歇,暴雨天,道路泥泞,她便把珍贵的复习资料仔细装在塑料袋里,牢牢绑在车头,任凭泥水溅湿裤脚,也毫不在意,因为她知道,知识的种子不能被雨水浇灭,她在作文里这样写道:"洪泽湖的水再浑,只要肯沉淀,终会清澈见底,人亦如此,唯有历经磨砺,方能沉淀出智慧的光芒。"笔尖在纸上缓缓划过,洇出淡淡的墨痕,那轨迹,像极了湖边芦苇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柔韧而充满生命力。
监考老师李建国站在讲台前,如同一棵沉默的树,目光温和地扫过那些专注的侧脸,在这个执教三十年的泗洪人眼中,这些年轻的面庞与三十年前的学生并无二致,眼中闪烁着同样的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当年我来考试,是坐着吱呀作响的拖拉机,一路颠簸土路尘土飞扬;现在孩子们坐上宽敞舒适的大巴车,路也平坦了,但变的是交通工具,不变的是他们眼睛里那股不服输的光,那光,比湖上的星辰还要亮。"他的手腕上戴着一块老旧的上海牌手表,秒针发出的"咔嗒"声,沉稳而规律,恰似当年他敲打黑板的声响,那声音曾唤醒无数沉睡的心灵,依然在为这些年轻的梦想计时,充满力量。
中午的铃声响起,如同一个温柔的信号,校门外早已聚集了翘首以盼的家长们,各式各样的保温桶排成长龙,氤氲的热气在空气中交织、升腾,红烧肉的浓郁酱香、蛋炒饭的朴实温暖、还有那清蒸湖鱼的鲜甜气息,混杂着洪泽湖特有的湿润水汽,在六月的热空气中发酵成一种无可替代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是爱的味道,来自双沟镇的王大娘捧着一篮刚出锅的粽子,粽叶碧绿,糯米晶莹,还带着清晨采摘时的露水清香。"我家小子说,吃了奶奶包的粽子,作文就能下笔如有神,思如泉涌呢。"她笑着说,眼角的皱纹像一朵绽放的菊花,盛满了整个水乡的温柔与期盼,那笑容比阳光还要灿烂。
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终于响起,那声音仿佛一道闸门,瞬间释放了所有的紧张与期待,考生们如潮水般涌出考场,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让他们微微眯起了眼睛,有人笑着和同学紧紧拥抱,分享着重逢的喜悦;有人蹲在地上,任凭泪水无声滑落,那是释放,也是成长的印记;更多的人只是静静地站着,目光投向远方——那里有洪泽湖粼粼的波光,闪烁着碎银般的光芒;那里有通向外界的柏油路,延伸向未知的远方;那里更凝聚了无数个被汗水浸透的清晨与黄昏,那些挑灯夜读的坚持,泗洪的夏天依旧炎热,但少年的心中,已经升起了一片比麦浪更广阔、比天空更无垠的天地,那是梦想的疆域。
当暮色四合,染红了洪泽湖的湖面,归航的渔船剪开金色的水波,载着满舱的星子与渔歌缓缓靠岸,这场在水乡土地上庄严举行的考试,终将化作无数明亮的航标灯,照亮少年们驶向远方的航线,指引他们穿越迷雾,抵达梦想的彼岸,而泗洪的每一滴水,都会记得那些在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夏天,记得少年们笔尖流淌的青春与汗水;每一粒沙,都会珍藏那些奋斗的身影,记得这片土地托举梦想时,那深沉而磅礴的力量,这力量,将伴随他们一生,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心中最温暖的港湾和最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