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辽宁高考作文,2010辽宁高考作文题目
星辰入海处
当第一缕晨光,如利剑般刺破辽东半岛的薄雾,辽宁号航母的甲板上,凝结着一层薄霜,水兵李默正用冻得通红的手,专注地擦拭着航海罗盘,金属的冰凉顺着指尖蔓延,却奇异地熨帖了他胸腔里那团焦灼的火——这是他服役的第三个年头,也是他站在人生岔路口的第三个冬天,2010年的高考作文题,像一枚投入深海的石子,在他记忆的深海里,漾开层层涟漪,经久不息,那年夏天,无数辽宁少年在考场上奋笔疾书,写下对“位置与价值”的思考,而李默的答案,早已在波涛汹涌的黄海里,随着航母的每一次破浪,写就了最深刻的注脚。
李默的根,扎在丹东一个临江的小村庄,爷爷是抗美援朝的老兵,总爱在夏夜的葡萄架下,摇着蒲扇,给他讲上甘岭的炮火与坚守。“娃啊,”老人布满沟壑的手抚过他的头顶,声音沙哑却坚定,“人这辈子,就像这江水,得知道往哪儿流,才能最终汇入大海,奔腾不息。”那时的李默,尚不能完全领会这番话的深意,直到高中班主任,那位戴着厚厚眼镜、目光如炬的老师,在班会课上指着中国地图,用粉笔重重地敲击着辽宁的版图:“同学们,辽宁是共和国的长子,是工业的脊梁,是共和国最坚实的‘压舱石’,时代的浪潮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但找准自己的位置,就能发挥出顶梁柱的价值!”这句话,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在他贫瘠的心田里,悄然扎下了根。
高考前的百日誓师,教室后墙的倒计时牌翻到“100”,那鲜红的数字,像一团燃烧的火焰,炙烤着每个年轻的心,李默在作文纸上写下:“位置是星辰,价值是引力,若星辰不落尘埃,引力又何从谈起?”他想到了大连造船厂焊花飞溅的工人,想到了鞍山钢铁厂映红天际的炉火,想到了沈阳中街喧嚣的晨曦与锦州港暮色中归航的汽笛,这片黑土地上,无数平凡的个体在各自的坐标上发光发热,用汗水与奉献,织就了共和国壮丽的经纬,可当他写下“价值在于奉献”时,笔尖却忽然凝住了——难道位置的价值,仅仅是为了燃烧自己,化为灰烬吗?一种更深沉的迷茫,如潮水般涌来。
那年夏天,李默收到了军校录取通知书,临行前,父亲沉默了许久,从樟木箱底取出一个红布包,里面是爷爷那枚已经褪色的军功章,父亲将它别在他胸前,动作郑重得像在进行一种仪式:“位置不是终点,是起点,穿上这身军装,肩上扛的就是国家的未来。”穿上军装的第一天,新兵连残酷的体能训练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他在单杠上摔得膝盖渗血,青紫一片,但在深夜站岗时,他望向远方,一束灯塔的光穿透浓雾,坚定地指向归航的方向,那光芒,像极了爷爷眼中不灭的信念,像极了班主任地图上那个坚定的落点,他忽然明白,位置是赋予的责任,而价值,正是在这沉甸甸的责任中,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磨砺中,生长出的担当。
辽宁号正式入列那年,李默已是舰载机部门的雷达兵,在一次远洋跨洋演练中,海况突变,雷达屏幕上突然涌出一片令人心悸的雪花,不明信号的干扰让整个指挥中心陷入紧张的寂静,舰长的命令斩钉截铁:“手动追踪目标,李默,上!”那一刻,时间仿佛被拉长,他仿佛又回到了高考前的教室,面对着那张空白的作文纸,心中一片澄明。“位置与价值”,原来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抽象命题,当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将一道道指令转化为精准的坐标,成功锁定目标时,屏幕上稳定回波的光芒,照亮了他的脸庞,他豁然开朗:价值不是被赋予的标签,而是在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坚守、每一次突破中,亲手淬炼出的光芒。
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李默已成为航母编队的战术指挥官,肩上扛着的是更重的责任,他站在舰桥上,看着战机如银鹰般划破长空,在湛蓝的海天之间留下壮丽的航迹,他想起了那个在考场上迷茫的少年,想起了葡萄架下的爷爷,想起了教室里的班主任,位置会变,身份会变,但有些东西始终如一——就像辽河的奔流,不舍昼夜;就像长白山的积雪,历经风霜而愈发皎洁;就像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骨子里流淌着坚韧与奉献的基因,总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星辰大海。
或许,这就是2010年那场作文题,最深刻的答案,位置是星辰,价值是入海时的勇气,是将个人的微光汇入民族复兴的磅礴航程,当无数平凡的星辰,带着各自的坐标与信念,义无反顾地汇入时代的洪流,终将照亮通往未来的壮阔航程。
而李默知道,他的位置,就在这星辰入海处,他的价值,与这艘钢铁巨兽的每一次心跳,与这片深蓝的每一次呼吸,紧紧相连,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