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作文题目,2017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时光的褶皱里,藏着答案》
《时光的褶皱里,藏着答案》
2017年的高考考场,空气里弥漫着紧张与墨水的气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在作文纸上郑重写下:“人生就像一个莫比乌斯环,看似终点的地方,恰是起点。”这个被无数考生争相引用的比喻,仿佛是为那年“人生三境界”的哲学命题,写下的最生动的注脚,在那个蝉鸣不止的夏天,每个年轻的灵魂,都试图在时光密不透风的褶皱里,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勾勒的境界,何尝不是对生命成长最精准的描摹?第一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迷茫中的孤独求索,如置身于无垠的旷野,四顾茫然;第二境界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目标下的执着坚守,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明知徒劳却一往无前;第三境界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历经跋涉后的豁然顿悟,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中那挣脱枷锁、凌空飞天的姿态,她们轻盈的飘带,恰似每个灵魂在突破认知边界时,划出的优美弧线,当我们在题海中挣扎,那些看似无意义的重复,实是为“衣带渐宽”所做的沉潜蓄力;当我们在深夜里与孤独对峙,“西风凋碧树”的萧瑟,也终将化作破晓前,穿透云层的微光。
曾有一位考古学家回忆,他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前驻足七日,只为看清飞天飘带中那一抹历经千年风沙,却依旧鲜活的朱砂,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正是对第二境界“终不悔”最深刻的注脚,在这个信息爆炸、被算法精心喂养的时代,我们太容易在碎片化的洪流中迷失方向,忘记了真正的成长需要“独上高楼”的勇气与定力,就像敦煌研究院的年轻学者们,他们日复一日地走进幽暗的洞窟,用毛笔与古人的心跳同频,在重复的线条与色彩中,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笨拙而坚韧的坚持,正是对“终不悔”最动人的诠释——不为外界的喧嚣,只为内心的笃定。
而顿悟的瞬间,往往并非惊天动地,而是藏在最平凡的日常里,我曾有幸在江南水乡的烟雨中,遇见一位老篾匠,他削竹篾的手势行云流水,竹片在他粗糙而灵巧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簌簌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当我请教他如何掌握这门手艺时,老人放下手中的活计,指着院中挺拔的翠竹笑道:“篾条要顺着竹子的纹理走,人也得顺着生活的路子走,急不得,也扭不得。”这朴素的话语里,藏着王国维笔下“蓦然回首”的真谛——放下对结果的执念,专注于当下的过程,答案自会浮现,恰如敦煌壁画中那只传说中的九色鹿,它在沙漠中的突然显现,并非刻意寻觅,而是修行者放下功利心后,自然得到的馈赠。
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忍受“西风凋碧树”的煎熬,也越来越难以坚持“衣带渐宽”的执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将三分钟塑造成认知的极限;快餐文化的盛行,让细嚼慢咽的品味成为一种奢侈,但敦煌的壁画却用千年不褪的色彩告诉我们:最美的色彩,需要矿物颜料层层晕染;最动人的故事,需要光阴细细沉淀,就像那些无名画工,他们或许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会被千年后的我们瞻仰,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但他们依然一笔一画,满怀虔诚地描绘着心中的净土与理想,这种不计回报的投入,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顿悟。
人生这场修行,本就没有捷径可走,我们在题海中挣扎的夜晚,在考场上心跳如鼓的瞬间,在拿到成绩书时的狂喜或失落……这些,都是时光留在我们生命里的褶皱,它们或许不平整,甚至带着些许苦涩,但正是这些褶皱,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纹理,藏着我们成长的密码,藏着王国维笔下的人生三境界,更藏着每个年轻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温柔想象。
当走出考场的那一刻,夏日的阳光慷慨地洒在脸上,我们或许会突然明白:所谓“蓦然回首”,并非终点处的豁然开朗,而是走过了“西风凋碧树”的孤独,熬过了“衣带渐宽”的坚持后,与那个一路走来、从未放弃的自己,在灯火阑珊处,温柔相遇,就像敦煌的壁画,在历经千年风沙洗礼后,色彩依旧鲜艳,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时光这位最伟大的画师,精心绘制的作品,那些看似曲折的笔触,那些深浅不一的褶皱,终将汇聚成,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