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台湾籍,高考台湾籍考生加几分
《彼岸同舟》
当台湾籍考生林婉瑜在2024年高考考场上,为作文写下最后一个句点时,她腕上的玉镯与试卷的边角轻轻一碰,发出一声清越的微响,这声音,如同一把钥匙,悄然开启了记忆的闸门,让她想起三年前父亲从台北送她到大陆时,在机场紧握她的手所说的话:“婉瑜,这里和那里,都是我们的根。”她笔下的每一个汉字,都仿佛化作一根坚韧的缆绳,在历史的风浪中,奋力编织着属于这一代人的青春叙事。
林婉瑜的准考证上,“籍贯:台湾省台北市”那行清晰的字样,安静地印在“考生号”下方,像一枚温柔的烙印,也像一份无声的承诺,三载寒暑,她早已习惯了同学们用带着亲切口吻的“台胞”称呼她,这个称谓里没有隔阂,只有纯粹的好奇与不加掩饰的友善,高一开学第一天,班长用夹杂着闽南语腔调的普通话,好奇地探问:“婉瑜,你们台湾夜市的小吃一条街,是不是真的像电视里演的那么热闹?”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爆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那笑声里没有刻意的猎奇,只有少年人对远方世界最本真的向往与热忱。
在无数个挑灯夜读的日夜里,林婉瑜渐渐发现,两岸的教育体系恰似两条并行却终将交汇的河流,大陆的语文课本里,有余光中那枚小小的邮票,承载着浅浅的乡愁;而台湾的国文教材中,同样收录着鲁迅笔下那苍凉的故乡,当她向语文老师请教“日暮乡关何处是”的苍茫意境时,老师并未直接作答,而是展开一张中国地图,指尖轻点长江与日月潭,缓缓说道:“你看,这些江河湖海,何曾真正分过两岸?它们滋养的,从来都是同一个文明的血脉。”这样的对话,总让她想起家中祖父常在藤椅上轻摇蒲扇时,念叨的那句话:“我们啊,都是喝着阿里山的水,看着同一轮日月潭的月亮长大的。”
高考前夕,学校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两岸学子交流会”,来自金门的陈同学带来了在澎湖湾拾得的、形态各异的贝壳,厦门的伙伴则回赠了印着鼓浪屿风情的明信片,当林婉瑜铺开宣纸,展示自己用毛笔挥就的“两岸一家亲”五个大字时,来自高雄的男孩突然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唱起了那首熟悉的《我的未来不是梦》,熟悉的旋律如同一股暖流,瞬间点燃了全场的热情,所有人都跟着哼唱起来,那一刻,窗外的梧桐叶在晚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为两岸青年共同的心声,轻轻伴奏。
考试结束的铃声悠然响起,宣告着这场青春战役的落幕,林婉瑜走出考场,一眼便看见了等候在外的母亲,母亲正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卤肉饭,那是她魂牵梦萦的家乡味道,母亲是土生土长的台北人,却比许多大陆本地人更懂得这里的饮食文化。“你爸在电话里说,”母亲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眼角泛起温柔的泪光,“等你考完,就带你回福建老家祭祖,你爷爷年轻时,就是从厦门渡海去台湾的,你要沿着他当年的路,再走回去。”
夕阳的余晖为“青春无悔”的横幅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林婉瑜望着这四个大字,心中豁然开朗,她终于明白,这场对她而言意义非凡的高考,不仅是知识的检验,更是一场血脉的溯源与回归,当她在答题卡上写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行字时,她深知,这早已超越了口号的范畴,而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心心相印的共同心愿,就像她腕上那枚玉镯上雕刻的莲花,无论静置于宝岛的淡水河畔,还是绽放于大陆的江南水乡,都散发着同样温润的清香,等待着在同一个春天的和风里,傲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