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2017黑龙江,高考语文2017黑龙江答案
在时光长河中打捞永恒
在时光长河中打捞永恒
回望2017年高考语文黑龙江卷的作文题,以“一带一路”为引,实则将我们引向了更为深邃的文明对话之境,当古丝绸之路的驼铃穿越千年风沙,与现代港口的汽笛声在历史长河中交汇,一个宏大而隽永的问题便浮现于心头:在文明碰撞与交融的激荡中,何为真正不朽的刻痕?是那些被载入史册的宏大叙事,还是散落在时光罅隙中的人性微光?
文明的真正生命力,恰恰在于其包容与转化的智慧,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便是最生动的注脚:印度佛教的飞天,身姿飘逸,与中国传统的祥云瑞兽共舞;西域的矿物颜料,色彩浓烈,与中原的画笔技法交融,最终在石壁上绽放出震撼世界的艺术瑰宝,这让我想起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箴言,文明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盆景,而是相互映照的星辰,当希腊的哲学思想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与儒道学说激荡碰撞,催生了宋明理学的思想高峰;当中国的造纸术、火药西传,点燃了欧洲文艺复兴的火炬,并最终重塑了世界格局——这些文明的刻痕,并非征服的勋章,而是对话的结晶,是不同智慧在碰撞中淬炼出的共同光芒。
真正的文明对话,远非简单的技术移植或符号拼贴,它需要一种“同情的理解”,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共情,如同季羡林先生研究梵文巴利文时,既保持学者的严谨与客观,又怀揣对异文化的无限敬畏,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法师不仅记录了西域的地理风貌,更细致描绘了不同文明的礼仪习俗、思想观念,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平等的、探寻的目光,他不是以大唐为中心俯视异域,而是以谦逊的行者姿态,在差异中寻找共通的人性光辉,这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治学态度,正是文明对话的典范,它告诉我们:理解,始于放下傲慢,终于抵达心灵。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超越狭隘文明的胸怀,当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不再是刻板印象,当孔子学院里的书法课让外国友人沉醉于笔墨之美,当“一带一路”上的合作项目让不同国家的工程师并肩作战,在沙漠中铺设出友谊的铁路——这些都是文明对话在当代的生动注脚,但我们也应警惕,某些所谓的“文明输出”实则是文化霸权的变种,它将复杂的文化现象简化为消费符号,将深邃的哲学思想矮化为流行标签,这种做法,非但不能搭建沟通的桥梁,反而会筑起高墙,制造新的隔阂。
打捞文明的刻痕,是一项需要双重智慧的事业,我们既要有考古学家般的耐心,在历史的地层中发掘被遗忘的珍宝;又要有艺术家的敏感,在文明的碎片中重构完整的精神图景,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用数字技术让千年壁画在云端重焕光彩,这不仅是科技的胜利,更是对文明传承的责任担当,他们懂得,文明的保护不是将其封存在真空的玻璃柜里,而是要让其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让古老的智慧与当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站在人类文明的长河边,我们都是摆渡人,那些驼铃与汽笛的交响,不是逝去的背景音,而是照亮前路的灯塔,当我们在故宫的太和殿前触摸六百年的木纹,感受时光的沉静;在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的断壁前,凝视两千年前的光影,体味英雄的悲歌;在吴哥窟的浮雕前,凝视那穿越了十个世纪的虔诚微笑——我们触摸到的,是超越时空的文明脉搏,这脉搏庄严地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征服了多少土地,而在于包容了多少差异;真正的永恒,不在于建造了多少纪念碑,而在于在无数心灵深处,刻下了多少理解的刻痕。
文明的刻痕,是写在时光长卷上的史诗,等待我们用谦卑与智慧,续写新的篇章,而这篇章的主题,永远是对话、是理解,是那在人类共同命运中,永不熄灭的、名为“共情”的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