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高考取消英语,建议高考取消英语科目
《英语之困: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找教育平衡》
当清晨六点的教室里回荡着"abandon"的机械背诵,当无数学生挑灯夜战刷着雅思真题却对莎士比亚的悲喜人生一知半解,当英语培训机构的广告牌在城市霓虹灯下闪烁着"不考四六级,毕业等于失业"的醒目标语,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实:英语这门语言,正在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一场旷日持久的"内卷"漩涡,高考取消英语的呼声此起彼伏,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学科地位的争议,更是全球化浪潮与本土文化认同之间深刻的张力与博弈。
英语教育的异化始于其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语言学习异化为一场冰冷的分数竞赛,学生们被禁锢在语法规则的牢笼中,却无法用英语表达最朴素的日常情感,某权威调查显示,85%的中国学生能准确完成完形填空,但不到20%的人能自信地与外国人进行五分钟的自由对话,这种"哑巴英语"现象暴露了教育目标的严重错位——当我们把英语视为筛选人才的冰冷标尺时,却忘记了语言最本质的交流功能与人文温度,北京某重点中学的英语教师曾坦言:"我们教学生如何分析复杂的长难句,却很少教他们如何用英语自然地点一杯咖啡或问路。"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不过是一群擅长解码却无法编码的"语言工匠",他们掌握着语言的骨骼,却缺失了语言的灵魂。
英语霸权的无形扩张正在悄然侵蚀教育的公平性,在经济发达地区,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浸泡在双语环境中,外教的全天候陪伴、原版绘本的浸润式阅读、海外夏令营的亲身体验,构成了完整的英语学习生态;而在偏远山区的学校,孩子们可能连一台合格的录音机都缺乏,更遑论标准发音的跟读与模仿,这种日益扩大的资源鸿沟使得英语不再是纯粹的能力标尺,而逐渐演变为阶层复制的工具,更令人忧虑的是,英语地位的过度抬升导致其他学科被严重边缘化,某高校历史系教授曾痛心疾首:"我的研究生能流利背诵《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却说不清楚《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的体例差异。"当母语教育在英语的强势挤压下节节败退,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文化自信,更是民族精神的根基与命脉。
全盘否定英语的价值显然是因噎废食的短视之举,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今天,英文文献仍是学术前沿的主要载体,国际交流能力仍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养,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取消英语,而在于如何重构英语教育的价值坐标,或许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智慧:对学术型人才强调专业英语的深度应用能力,如阅读专业文献、参与国际学术研讨;对职业技能型人才则注重实用英语的掌握,如职场沟通、商务谈判,在基础教育阶段应适度弱化英语的选拔功能,将其定位为通识素养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时必须加大对母语教育的投入,让文言文的精炼与唐诗宋词的意境成为每个孩子文化基因的天然载体。
教育改革的本质是一场深刻的价值排序重构,当我们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节点上,既需要睁眼看世界的开放胸襟,也需要扎根大地的文化定力,英语教育的改革,应当是一场从"应试工具"到"沟通桥梁"的范式转换,是一次在全球化语境下对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让英语回归其语言工具的本位,让母语承担起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或许这才是对"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最好回答,当校园里既能听见流利的英语对话,也能回荡抑扬顿挫的诗词吟诵;当学生既能用英语介绍中国的四大发明,也能用母语阐释"仁义礼智信"的深刻内涵时,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文化根脉的新时代青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