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九江2017高考,2017年九江市高考状元

教育 1个月前 (10-13) 1120

九江2017:长江之滨的青春答卷

暮色中的鄱阳湖吞吐着云水,九江城的灯火次第亮起时,2017年的夏天正悄然褪去青涩,这座被长江与庐山滋养的古城,在蝉鸣与荷风的交织中,迎来了属于那一代人的高考记忆,那些伏案疾书的身影,那些写满公式的草稿纸,那些在考场外踱步的父母,共同编织成一幅青春与奋斗的浮世绘,在长江之滨留下深刻的注脚。

晨光中的奔赴

六月七日的黎明,浔阳区的街道已泛起湿润的青光,身着统一校服的考生们像潮水般涌向各个考点,胸前崭新的校徽在晨曦中闪烁着微光,第三中学的考点外,班主任李老师正逐个检查学生的准考证,她的指尖因过度用力而微微泛白,却仍不忘给每个孩子一个鼓励的微笑。"你们三年的汗水,都凝聚在这三天里。"她轻声说道,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考点门口,卖豆浆的王大娘早早支起了摊位。"多煮了些,让孩子们暖暖胃。"她往每个学生的杯子里多加一勺糖,浑浊的眼睛里盛着慈爱,这个在九江街头摆了二十年小摊的老人,早已习惯在每年这个时候为考生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祝福,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红色横幅上,整个考点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边。

笔尖上的战役

考试铃响时,整个世界瞬间安静下来,只听见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像春蚕在桑叶上细细啃噬,数学考场里,来自同文中学的张宇紧锁眉头,盯着解析几何题里那条复杂的辅助线,额角的汗珠慢慢滑落,他想起三个月前,在庐山脚下的集训营里,数学老师指着牯岭街的灯火说:"解题就像登山,找准路径,每一步都算数。"

在文科考场,来自九江一中的陈默正奋笔疾书,她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并置论述,笔端流淌出超越年龄的思考,这个热爱古典文学的少女,曾在甘棠湖畔的石凳上背诵《滕王阁序》,此刻她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都倾注在了作文纸上,窗外的蝉鸣渐渐弱去,只剩下笔尖的舞蹈,在寂静的考场里谱写着青春的交响。

门外的守望

考场外的梧桐树下,聚集着焦灼的父母们,他们有的手持向日葵,有的穿着红色旗袍,用这些无声的仪式传递着祝福,老张站在人群最外围,手指间夹着半截熄灭的香烟,他是星子县的农民,为了给儿子陪考,在考点附近租了间十平米的小屋,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熬粥。"孩子说想考去武汉,看看长江那头的风景。"他望着考点大门,眼神里满是期待。

志愿者们穿梭在人群中,免费发放矿泉水和纸巾,退休教师周阿姨自备了藿香正气水,"天热,别让孩子们中暑。"她的话语像九江的夏风,温和而熨帖,当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考生们鱼贯而出,家长们纷纷涌上前去,那些压抑了一上午的情绪,在这一刻化作无数个拥抱和泪水,在鄱阳湖的波光中荡漾开来。

九江2017高考,2017年九江市高考状元

落幕与启程

暮色四合时,考生们陆续散去,考点门口的横幅被卷起,但那些青春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九江市图书馆的自习室里,仍有不少学生埋头苦读,他们知道,高考不是终点,而是人生新征程的起点,窗外,长江东逝水,不舍昼夜;窗内,灯火通明,映照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庞。

那一年,九江共有4.2万名考生走进考场,他们带着这座古城的厚重底蕴,带着庐山的坚韧品格,带着鄱阳湖的广阔胸怀,在人生的画卷上挥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多年以后,当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时,或许会想起2017年的夏天——想起那些写满梦想的试卷,那些并肩作战的同窗,那些默默守护的目光,以及长江之滨那场永不褪色的青春盛宴。

长水汤汤,文脉不绝,九江2017的高考记忆,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无数人生命里最珍贵的青春注脚,它告诉我们,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辜负,每一份坚持都将开花结果,就像鄱阳湖的季风,总会吹来新的希望;也像庐山的云雾,终将散去,露出更广阔的天空。

九江2017高考,2017年九江市高考状元

2016湖南高考作文,2016湖南高考作文题目
« 上一篇 1个月前 (10-13)
广西2017高考作文,2017年广西高考作文
下一篇 » 1个月前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