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高考有关的名字,和高考有关的名字怎么起?
《笔尖下的星光》
六月的风裹挟着夏日的热浪,穿过教室半开的窗户,将试卷翻动的沙沙声吹散在空气中,林晚坐在靠窗的位置,阳光斜斜地洒在她摊开的笔记本上,将"高考倒计时"五个字镀上一层毛茸茸的金边,这是她高三的最后一天,也是她与这座生活了十八年的小城告别的序章。
林晚的名字是父亲取的,源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诗意,他希望女儿的人生能如诗般从容不迫,可林晚总觉得,自己的"晚"更像是一种迟缓——当同学们已经刷完五套模拟卷时,她还在纠结最后一道选择题的ABCD;当大家热烈讨论着985、211时,她连未来专业的门类都分不清楚,她的成绩像条温吞的河,中游偏上,既不会掀起惊涛骇浪,也不会彻底干涸,她就像教室后排那株向日葵,总在努力踮脚够向阳光,却总被前排高大的身影挡住视线。
高考前一个月的班会课,班主任念了篇范文《我的星辰大海》,作者陈星这个名字,林晚并不陌生——年级光荣榜榜首那个永远的位置,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放学铃声响起时,她鬼使神差地拐进了教导处,将那篇范文复印了三份,折得整整齐齐放进笔袋。
陈星的文字有种奇妙的魔力,没有堆砌的辞藻,却像深秋的湖水,沉静中藏着力量,他写深夜台灯下笔尖与纸面摩擦的沙沙声,写错题本上用三种颜色标注的批注,写保温杯里永远温热的排骨汤,写父亲每次送考时,校服口袋里悄悄塞进的巧克力,林晚读着读着,忽然想起自己书桌抽屉里也攒着厚厚的演算纸,想起有次数学考砸后,在操场跑道上偷偷抹眼泪的夜晚,原来那些以为只有自己经历的平凡瞬间,在别人笔下也能闪闪发光。
从那天起,林晚开始写日记,她不再执着于分数排名,而是像个贪婪的收藏家,记录下每个转瞬即逝的细节:同桌小雅模拟考失利后,假装揉眼睛实则擦泪的小动作;前桌物理课代表每天分享的薄荷糖,在舌尖泛起的清凉;还有清晨五点半,天边那抹将将醒来的鱼肚白,像上帝打翻的调色盘,这些文字被她夹在不同课本的扉页,像收藏了散落在时光里的星光碎片。
高考第一场语文,当林晚握着笔走进考场时,掌心沁出的汗几乎要洇湿答题卡,她闭上眼睛深呼吸,想起陈星作文里那句:"所谓星光,不过是无数个平凡日夜的累积。"笔尖落下的瞬间,她忽然觉得那些深夜的苦读,那些掉眼泪的夜晚,都有了沉甸甸的意义。
考完语文的走廊上,林晚抱着复习资料撞见了陈星,他额角还挂着细密的汗珠,怀里的书摇摇欲坠,林晚鼓起勇气:"你的作文,我读过。"陈星愣了愣,随即露出虎牙:"是吗?其实我也没什么特别的,只是觉得有些故事再不写下来,就忘了。"阳光透过窗户在他睫毛上跳跃,林晚忽然觉得,原来追光的人本身也会发光。
那天下午在图书馆旧书区,林晚在一本《瓦尔登湖》里发现了一张泛黄的便签:"赠予晚晚,愿你永远相信笔尖的力量。"落款是陈星,原来那个遥不可及的星辰大海,一直默默关注着她这株努力生长的向日葵。
查分那天,林晚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年级前十的榜单上,她盯着那个数字,直到手机屏幕上的反光模糊了视线,父亲说的"从容不迫"忽然有了新的注解——原来"晚"不是迟缓,是给成长多留些发酵的时间,让每一笔书写都掷地有声。
多年后,林晚的第一本书《笔尖下的星光》出版,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在平凡日子里努力发光的少年。"书里收录了她高三的日记,陈星的范文,还有无数个像她一样,曾在题海里打捞星光的面孔。
某个签售会的午后,林晚在读者队伍尽头看到了陈星,他穿着白大褂,胸牌上印着"天体物理学研究员",两人相视一笑,时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高考的夏天,原来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一场高考,它既是盛大的告别,也是崭新的开始,而那些笔尖下的星光,终将照亮各自奔赴的星辰大海,我们都是追光的人,而光,其实一直都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