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送别诗高考,送别诗高考真题

教育 2小时前 835

《折柳声里的千年回响》

当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题赫然出现"送别诗专题"时,考场里的笔尖忽然悬在了半空,这个被我们视作泛黄古籍的文学体裁,竟在二十一世纪的考场上,与少年们最重大的命运节点猝然相遇,折柳声里,那些浸透离愁别绪的古老诗句,突然有了滚烫的温度,仿佛穿越千年时光,轻轻叩击着年轻的心弦。

唐代的长安城外,灞桥柳絮年年飞如雪,那是离人最凄美的背景板,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里写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杯相碰的脆响里,藏着丝绸之路上漫卷的黄沙,藏着行者踏破的无数个黎明与黄昏,那时的送别是真正的天涯之别,一别经年,山高水长,连音讯都成了奢侈,只能凭鸿雁传书,鱼龙潜跃,而今高铁呼啸而过,千里之遥不过半日行程,视频通话能让天涯咫尺,可我们依然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名句里,触摸着人类共通的情感脉搏——原来科技可以缩短距离,却从未真正改变离别的重量。

考场上的少年们或许不知,王勃写下"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时,不过二十余岁,那个在滕王阁上挥毫泼墨的年轻人,早已参透离别的真谛——真正的别离不是空间的隔绝,而是心灵的疏离,当我们在作文里引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时,诗句中豁达的胸怀穿越千年,与当代学子面对未知的勇气共振,那些在考场上紧张到指尖发凉、手心沁汗的瞬间,忽然有了穿越时空的慰藉,仿佛听见千年前的同辈在轻声鼓励:去吧,前路有光,知己永在。

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是咏雪名句,却常被我们误用为送别诗,这个美丽的误会恰似文学传播的奇妙旅程——好的诗句会像蒲公英的种子,在时光的风中飘散,在不同人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就像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本写的是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却让每个经历过离别的人都能看见自己的影子:无论是站台上的挥手,还是机场安检口的凝望,那渐行渐远的身影,总在某个时刻与诗中的意境重叠,文学的魅力,正在于这种跨越时空的共情能力,它能将个人体验升华为集体记忆,让刹那的情感成为永恒。

当作文纸上落下"送别"的题目时,我们突然读懂了那些诗句里的千回百转,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人被贬龙标尉时,对友人的郑重承诺,那冰心玉壶既是品格的象征,也是情感的寄托;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歌妓缠绵中的无奈与怅惘,将离愁细化到每一个感官细节,古人送别,送的是行舟、是驿马、是漫长的跋涉,可能一去不返;我们送别,送的是航班、是高铁、是转瞬即达的抵达,甚至随时可以视频连线,可无论交通方式如何变迁,离别时眼角的湿润,心底的牵挂,那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感慨,始终如一。

考场上的钟表滴答作响,笔尖在纸上沙沙游走,那些曾经背诵过的送别诗,此刻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变成了鲜活的情感密码,当我们在作文里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时,忽然明白,为何古人要在长亭设宴,为何要折柳相赠——因为离别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情感的延续,柳枝的"留"音,长亭的"停"意,都是古人对相聚的珍视,就像王维在《山中送别》里写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短短十字,道尽了等待的温柔与希望:希望永远比离别更长,重逢的约定总在下一个春天。

收卷的铃声响起,少年们合上笔盖的瞬间,像战士收起刀剑,又像旅人整理行囊,这场送别诗的考试,不仅是对文学知识的检验,更是对情感的启蒙,当我们带着"海内存知己"的豪情走出考场,带着"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迈向未来,那些古老的诗句便化作了翅膀,让我们在成长的天空里飞得更高,原来,送别诗从来不是伤感的挽歌,而是穿越千年的励志诗篇——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离别不是空间的阻隔,而是心灵的失联;只要心灵相通,天涯不过是咫尺,每一次挥手,都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韶关高考成绩,韶关高考成绩排名
« 上一篇 2小时前
北京高考教育,北京高考教育考试院官网
下一篇 »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