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高考语文吉林,2017吉林高考语文作文

教育 4小时前 1158

《笔尖下的星辰:吉林高考纪事》

2017年的盛夏,吉林一中的考场里,空调的嗡鸣与窗外的蝉鸣交织成独特的夏日交响,当语文试卷发下的那一刻,那个以"我看高考"为题的作文题,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无数少年心中漾开层层涟漪,这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他们十八岁成人礼上最郑重的加冕仪式,笔尖流淌的不仅是墨水,更是对未来的憧憬、对世界的叩问,以及对青春最炽热的告白。

站在十八岁的门槛上回望,高考这座独木桥承载了太多人滚烫的青春记忆,吉林这片黑土地上的学子而言,高考更像是一场盛大的迁徙——他们来自松花江畔的渔村,长白山脚下的林场,或是长春老城区的筒子楼,有人每天要换乘三趟公交车,穿越大半个城市奔赴课堂;有人在宿舍的台灯下,借着一方微光苦读至深夜;有人在父母殷切又略带焦虑的目光中,攥紧了那张写满笔记的试卷,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在"我看高考"的命题下,都化作了生命中最动人的注脚,诉说着奋斗的底色与成长的重量。

高考的意义,从来不止于冰冷的分数,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教育的温度与时代的变迁,记得那年作文题要求结合"一带一路"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个来自延边朝鲜族自治区的考生,在文中讲述了奶奶用传统织布技艺制作锦缎的故事,她写道:"奶奶手中的丝线,如同'一带一路'上的驼队,将文明的密码代代相传;而我手中的笔,就是新时代的梭子,要在时代的经纬中织就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华章。"这样的文字,既有个人生命的体温,又呼应着国家发展的脉搏,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高考如何将个体的成长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让青春在更广阔的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高考依然保持着它独有的庄严与神圣,当考生们在答题卡上认真填涂准考证号时,当监考老师用金属探测仪仔细检查时,当父母们在考场外焦灼等待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敬畏、对公平的坚守,吉林的六月,时常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雷阵雨,但无论风雨多大,考生们总会准时出现在考场,那些撑着伞匆匆赶路的身影,那些被雨水打湿却依然挺拔的脊梁,构成了青春最美的风景,也诠释了"风雨无阻"的真正含义。

2017高考语文吉林,2017吉林高考语文作文

"我看高考",看的更是教育背后绵延不息的精神传承,在吉林这所百年老校里,退休教师李老师每年都会为考生们准备"状元糕",他说这是老一辈学子的传统,寓意"高中折桂",当年轻的考生们接过带着温度的糕点,他们接过的不只是一份祝福,更是一代代教育工作者薪火相传的育人初心,这种精神的接力,比任何分数都更有价值,它让高考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让每一份努力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与未来的期许。

当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考生们走出考场,阳光洒在他们年轻的脸庞上,有人如释重负地长舒一口气,有人与同学相视一笑,有人忍不住红了眼眶,这一刻,胜负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坚持,懂得了责任,找到了方向,高考就像一场青春的成人礼,它用最严苛的方式教会我们成长,用最公平的机会给予我们希望,让我们在告别青涩的同时,也拥抱了更广阔的可能。

站在人生的新起点回望那个盛夏,我们会更加明白:高考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那些在考场上奋笔疾书的日夜,那些与同学并肩奋斗的时光,那些师长默默的守护,都已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就像吉林的松花江,无论经历多少曲折,终将汇入大海,奔向更广阔的天地,而那些曾经为梦想拼搏过的少年,也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带着高考赋予的勇气与智慧,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辰。

2017高考语文吉林,2017吉林高考语文作文

成人教育高考,成人教育高考成绩查询
« 上一篇 4小时前
吉林2017高考语文,2017年吉林省高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 4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