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河南高考,回河南高考需要材料
《归途上的笔尖》
六月的郑州,空气里浮动着槐花的甜香与试卷油墨的微涩,林晓拖着行李箱站在省实验中学的校门口,抬头望见"明德笃学"的校训碑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泽,恍惚间,那四个字仿佛在光影中轻轻浮动——像极了十七岁那年,她第一次走进这所高中时,心尖上悬着的不安与憧憬交织成的朦胧光晕。
三年前,林晓随母亲从郑州迁往江苏,彼时她正读高一,临行前,班主任老周把她叫到办公室,指着墙上贴着的《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说:"晓晓,你要记住,咱河南的孩子,考大学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桥这头的每一步,都得踩实了。"那时她还不懂,这句话会在未来三年里,像根细密的针,时不时扎在她异乡求学的梦境深处,提醒着她来自何方。
江苏的课堂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数学老师用流畅的普通话讲解最后一道大题,粉笔在黑板上划出利落的弧线,台下的同学们奋笔疾书,笔记本上写满她看不懂的英文缩写,第一次月考,她的数学成绩排在班级中下游,鲜红的分数像块烙铁烫在试卷上,晚自习时,她躲在操场角落给母亲打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母亲压抑的叹息:"你爸说,要不回来吧,咱河南高考难,但至少咱知道难在哪。"
"回来"两个字像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泛起圈圈涟漪,林晓想起老周的话,想起郑州的同学在朋友圈里发的"百日誓师"照片——红色的横幅在寒风里猎猎作响,同学们攥紧拳头喊出誓言,眼里闪烁着她曾在江苏课堂上从未见过的光,那光里,有对未来的笃定,也有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眷恋,像一粒种子,在她心底悄然发芽。
做出决定那天,是深冬,林晓在江苏的出租屋里收拾行李,把写满江苏解题技巧的笔记本一本本收进纸箱,忽然,她翻到高一的作文本,扉页上老周用红笔批注:"文字有根,方能生长。"她想起每次作文课,老周总爱讲河南的历史典故:"写文章如建房子,地基得打在中原厚土上,才能盖出高楼。"那一刻,窗外飘起了雪花,她突然明白了,无论走多远,她的笔尖始终该向着这片土地,向着文化的根脉。
回到郑州的第一天,林晓去拜访老周,办公室里弥漫着浓重的茶香,老周正在批改试卷,见她进来,放下红笔从抽屉里摸出个布包:"给你带的,新郑大枣,甜着呢。"布包里还躺着几本泛黄的《中学生阅读》,扉页上是他用钢笔写的批注:"写文章要有'地气',就像这枣树,得扎根黄土,才能结出甜果。"林晓接过枣子,指尖触到布料的粗糙,仿佛触到了故乡的温度。
河南的复习节奏带着一种粗粝的实在,每天清晨五点半,教室里已经亮起一片灯光,同学们捧着单词书小声背诵,声音在寒冷的空气里凝成白雾,数学课代表抱着厚厚的一摞试卷走进来,"哗啦"一声放在讲台上:"今天把去年的河南高考数学最后一道大题做了,咱河南的题,讲究个'稳'字。"林晓接过试卷,看到题目里出现的"贾湖骨笛""殷墟甲骨",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她头疼的数字和符号,仿佛都活了过来,带着中原文明的密码在纸上跳跃,奏响古老的回声。
最让她震撼的是百日誓师大会,全校师生站在操场上,红色的横幅在风中展开,像一片燃烧的霞,校长站在台上讲话,声音洪亮:"咱河南娃,不怕难!难,才更能显出咱中原儿女的韧劲!"台下的同学们跟着振臂高呼,口号声震得窗玻璃嗡嗡作响,林晓望着身边同学涨红的脸,望着远处教学楼墙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标语,眼眶突然热了,她想起老周说的"独木桥",或许桥的那头,不是逃离,而是更坚定的回归,带着从异乡带回的视野与力量。
高考那两天,郑州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像是在为这场青春的洗礼而落泪,林晓走进考场,看到监考老师胸前的校徽在雨雾中闪着微光,像一颗颗执着的星辰,试卷发下来的瞬间,她深吸一口气,指尖触到纸张的微凉,作文题是"根",她想起布包里的红枣,想起办公室里的茶香,想起操场上的誓言,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要把这三年的沉淀都倾注其中,写下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告白。
查分那天,林晓守在电脑前,屏幕上的数字跳动着,像她此刻忐忑不安的心跳,当看到"总分638"时,她忽然想起老周在办公室贴的那张纸条:"河南的孩子,每一步都算数。"窗外,槐花落了一地,像撒了满地的星子,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分数,更是一个归途的故事——离开,回归,在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里,始终记得自己的笔尖该朝着哪个方向,那是故乡的呼唤,也是文化的传承。
林晓坐在大学图书馆的窗边,阳光透过玻璃洒在笔记本上,她写下第一篇大学日记:"今天路过校门口的银杏树,忽然想起郑州的槐花,想起老周的红枣,想起百日誓师时的呐喊,原来无论走多远,根永远扎在那片厚土里,就像笔尖下的文字,带着中原的质朴与坚韧,带着母亲的叮咛与老师的期盼,生长成最动人的模样,开出属于新时代的花。"她合上笔记本,望向窗外,远处,一群鸽子掠过天空,朝着家的方向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