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镇江,江苏高考镇江状元
焦土下的春蚕
高考的鼓点已在六月的天空擂响,镇江市区的空气却仿佛被一只无形巨手攥紧,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胸口,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那是家园被撕裂后的伤口所散发出的气息,浓烟如一条巨大的黑色绸带,缠绕在城市上空,将本该明媚热烈的六月天,染成一幅令人窒息的昏黄油画,这焦土的气息,无声无息地钻进每一个行人的鼻腔,更沉沉地压在那些即将奔赴战场的年轻脊背上——高考在即,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却将他们熟悉的家园,烧成了一片触目惊心的陌生焦土。
高考前夜,当万家灯火渐次熄灭,一场狰狞的大火却席卷了老城区,火舌贪婪地舔舐着陈旧的木质房屋,发出“噼啪”的悲鸣,仿佛在为逝去的时光与记忆送葬,浓烟如墨,泼洒在镇江的上空,遮蔽了星辰与月光,当消防车的嘶鸣声终于渐渐远去,只余下断壁残垣在夜色中沉默,余烬的温度尚存,高考的倒计时却仍在无情地跳动,曾经传出琅琅书声的教室,此刻已变成了临时安置点的帐篷;那些在火光中被人从废墟里奋力抢救出的课本,边缘被熏得漆黑,字迹在烟熏火燎中模糊不清,却仍被学生们用袖子一遍遍擦拭干净,小心翼翼地摊开在膝头,在临时搭起的塑料棚下,借着志愿者送来的微弱灯光,他们再次埋首其中,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是这片焦土上最倔强的回响。
李明家,就在那片被火焰肆虐的核心区,当消防员们从燃烧的房屋中将他父亲硬生生拖出时,父亲被浓烟熏得几乎窒息,却仍在用尽全力嘶喊着:“书!孩子的书!”那嘶吼声里,有对毕生心血被付之一炬的绝望,更有对儿子未来的无尽牵挂,那些浸透着父亲汗水和期盼的课本,最终在无情火舌中化为灰烬,李明默默站在废墟前,脚下是焦黑的木梁,空气中还残留着灼热的气息,他望着父亲被抬上救护车时那张被烟灰覆盖、写满痛楚与自责的脸,心中五味杂陈,他蹲下身,不顾手心的灼热,从滚烫的灰烬中扒拉出半截烧得蜷曲的钢笔,笔杆已漆黑变形,塑料部分熔化粘连,但那枚小小的金属笔尖,在余烬的微光中,竟闪烁着一丝不屈的亮色,他紧紧攥住这支笔,仿佛攥住了父亲那双被烟灰染黑、布满水泡的手传递过来的全部重量与温度,那温度,足以融化心中所有的冰霜。
大火可以烧毁房屋,却烧不深植于血脉的坚韧与希望,镇江市教育部门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应急方案,考点周边的酒店被临时征用为“高考驿站”,免费为受灾考生提供安静的休息场所;志愿者们如潮水般涌来,他们分发着崭新的文具、印制清晰的复习资料,更用温暖的话语和坚定的眼神,传递着全城的守望相助;专业的心理援助热线也悄然开通,温柔而专业的声音,试图抚平那些被焦虑和创伤划裂的心灵,焦土之上,无数双温暖的手,从四面八方伸向这些被火光惊扰的少年,支撑着他们摇摇欲坠的信念,告诉他们: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高考那日,天色依旧阴沉,仿佛也在为这片土地默哀,但考点外,却涌动着一种奇异的肃穆与暖流,家长们手持“加油”的牌子,眼神里满是心疼与期盼;志愿者们维持着秩序,他们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如同一道道坚实的屏障,李明走进考场,坐在那张崭新的课桌前,他轻轻摩挲着那支焦黑的钢笔,笔尖的微凉仿佛能穿透指尖,直抵心底,他铺开崭新的试卷,提笔写下第一个字时,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竟与无数个夜晚,父亲在灯下为他批改作业时,笔尖与纸张的温柔对话奇妙地重合在一起,那一刻,考场里安静得只剩下笔尖与纸张的私语,以及无数颗在焦土之上重新搏动、充满力量的心,他们写的,早已不再仅仅是试卷上的答案,更是对生命的礼赞,对未来的承诺。
当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李明放下笔,走出考场,久违的阳光终于穿透厚重的云层,如金色的瀑布,温柔地洒在他身上,也洒在整座城市,他抬起头,望向那片曾经的废墟,心中不再是凄凉,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力量,在那焦黑的土壤边缘,几株被烧得半焦的野草,竟奇迹般地抽出几缕新绿,那绿意如此微弱,却又如此蓬勃,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火焰可以吞噬砖瓦,可以焚毁家园,却永远无法焚毁生命在绝境中破土而出的本能与渴望——那是春蚕吐丝般的坚韧,在焦土之下,在命运的重压之下,默默编织着属于自己的、不可摧毁的明天。
镇江的焦土之上,那些被火光淬炼过的青春,正以沉默而坚定的笔触,书写着比任何分数都更永恒的答案——那是在废墟中重新挺直的脊梁,是于绝望深处开出的最顽强的花,是生命本身在灰烬之上,最倔强、最动人的吐纳,他们,就是那焦土之下,永不言败的春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