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日,浙江高考日期
《笔尖下的钱塘潮》
笔尖下的钱塘潮
六月的江南,梅雨初歇,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草木清香,杭州西湖的柳丝间,光影流转;学军中学的考点外,香樟树影婆娑,七点三十分,身着蓝色校服的学子们,如汇入江海的溪流,安静而坚定地涌入考场,他们的书包上,轻摇着象征平安的香囊;胸前,别着写满师长殷切祝福的卡片,这一刻,仿佛与千年科举制度的余韵悄然重叠,又与新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2024年浙江高考的大幕,在一场青春与时代的盛大交响中,缓缓拉开。
在杭州二中的考点,考生小林指尖微凉,轻轻摩挲着准考证上那张略显青涩的照片,这是她第三次站在这里,去年此刻,一道数学解析题的失误,让她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父亲连夜从温州驱车赶来,带来的不是责备,而是一碗温热的鱼丸汤,氤氲的热气模糊了镜片后的眼眶。“别怕,钱塘潮还有第二潮。”父亲粗糙而温暖的手掌,重重地拍在她的肩上,那份力量与温度,至今仍是她心底不灭的灯塔,她的草稿纸上,除了密密麻麻的演算公式,还用最朴素的笔触写着一句话:“允许自己失误,但不允许自己放弃。”
浙大附中的语文老师李芳,是这方考场外一道温润的风景,她手中握着一摞沉甸甸的《乡土中国》,这是她第十五个送考的夏天,每届高考前,她都会送上一本签名的书,扉页上写着:“愿你们不仅能看见文字,更能看见世界。”她微笑着回忆:“去年有个学生考完后来告诉我,他在作文里用了《乡土中国》里的‘差序格局’,得了高分,更重要的是,他开始真正理解了自己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李芳的目光投向考场内那些伏案的身影,仿佛穿透了时光,看到了二十年前的自己——同样是在这样一个清晨,她也曾对着《兰亭集序》,低声默诵“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中激荡着对知识与远方的无限向往。
绍兴稽山中学的考生小王,怀揣着一份特殊的“武器”走进考场——一把祖父赠予的竹制折扇,扇面上,是他用小楷一笔一画手抄的《离骚》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把扇子,承载着家族的文脉与期望,祖父是绍兴乡贤,常对他说:“浙江人的骨子里,刻着‘敢为天下先’的基因。”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从竺可桢校长在浙大提出的“求是精神”,到如今阿里巴巴的“造梦工厂”……这片土地上的考生们,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浸润中,学会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将个人的求索之路,汇入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温州育英中学的考点外,几张不同的面孔引人注目,几位金发碧眼或东亚面孔的青年,正用流利的中文交流着,他们是专程从荷兰、加拿大回国参加高考的华裔子女。“我想考浙江大学,学习人工智能,”来自荷兰的陈丽莎眼神坚定,“妈妈说,这是根的选择,我想知道,我的根在哪里,未来又在哪里。”近年来,越来越多像陈丽莎一样的“海外游子”选择回国高考,他们带着国际化的视野、多元的文化视角,在考场上书写着新一代“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他们的笔尖,不仅连接着个人前途,更连接着故土与世界的深情对话。
下午三点,数学考试结束的铃声划破长空,如一声号角,考生们鱼贯而出,表情各异:有人如释重负,嘴角扬起自信的弧度;有人眼眶微红,强忍着情绪的波澜,在镇海中学考点,一位女孩抱着监考老师失声痛哭:“老师,最后一道大题,我做到了!”老师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是轻轻拍着她的背,递上纸巾,温柔地说:“你看,潮水来了,你也勇敢地游过去了。”夕阳的余晖为每个人镀上了一层金边,他们的脚步或轻快或沉重,但每一步都踏着忐忑、期待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汇入人潮,奔向远方。
夜幕降临,西湖边的音乐喷泉准时绽放,水柱在璀璨灯光下幻化出七色彩虹,与湖对岸的城市灯火交相辉映,而城市的另一端,浙江教育考试中心的灯火彻夜通明,工作人员正以严谨细致的态度,扫描、录入着每一份承载着梦想的答题卡,这场牵动百万家庭的考试,恰如钱塘江的潮水——时而惊涛拍岸,汹涌澎湃,考验着每一个渡者的勇气与智慧;时而风平浪静,温柔绵长,孕育着下一次的磅礴力量,无论何种姿态,它都始终向前,奔流不息。
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是青春最动听的旋律;考场里的奋笔疾书,是时代最坚实的足音,这是浙江高考的故事,更是每一个追梦人的故事——在千年文脉中坚守初心,在时代浪潮中勇于创新,在不懈奋斗中绽放芳华,如那永不停歇的钱塘潮,以奔涌向前的姿态,奔向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