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高考语文题陕西,2017年陕西语文高考题

教育 2小时前 779

碑上的月光

2017年陕西高考语文试卷中那道古村落碑刻的作文题,宛如一把尘封的钥匙,不经意间旋开了我记忆深处那座被岁月浸透的村庄,村口那方镌刻着"永济桥"三个大字的青石碑,此刻正穿越时光的阻隔,在我眼前徐徐浮现,碑文的斑驳处,仿佛还氤氲着民国年间的清冷月光,将历史的尘埃轻轻拂去。

祖父总爱在夏夜摇着斑驳的蒲扇,指着那座被野草半掩的石碑,声音里带着岁月的回响:"这上面的字,是一个叫李墨的秀才写的。"他浑浊的眼珠里会骤然泛起微光,仿佛透过石碑的裂纹,看到了另一个时空的倒影,那时的我尚不解,为何一块冰冷的刻石能让老人如此痴迷,直到十五岁那年盛夏,我在碑座凹槽里发现了一本泛黄的《论语》残卷,墨迹早已晕染成深褐色的蝶翼,在时光的风中微微颤动。

永济桥静卧在干涸的河床上,桥墩石缝里还卡着民国六年的水位标记,像一道凝固的伤痕,李墨秀才正是那年率众修桥的功臣,据祖父说,他变卖了祖传的三十亩良田,在青石板上刻下"永济"二字时,指尖被石碑划破,殷红的鲜血滴落在"济"字的水旁,竟洇出几分神来之笔,每当忆及此景,我总会蹲在碑前临摹那些遒劲的笔划,听蝉鸣在耳畔织成密密的网,看阳光穿过老槐树的枝叶,在石碑上投下晃动的光斑,仿佛在诉说着百年前的故事。

真正让我读懂这块石碑厚重分量的,是2012年的那个暴雨夜,山洪如猛兽般咆哮,冲毁了通往镇上的唯一土路,也冲垮了永济桥的西半边,村里几个年轻气盛的后生举着铁锤要拆碑避险,却被闻讯赶来的老支书厉声喝止。"这碑底下压着桥基的龙骨!"他沙哑的嗓音在风雨中格外坚定,当晨光中的挖掘机小心翼翼地剥离泥土,露出桥基真容时,我们看见了李墨秀才当年刻下的镇水兽,兽眼竟是用两枚清代铜钱巧妙镶嵌而成,铜绿上凝结着六十八年的雨痕,在阳光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去年清明,我带领考古系的学生回到魂牵梦萦的村子,当金属刷轻轻扫去碑身的苔藓,那些被岁月掩藏的细节逐渐显现:碑阴处密密麻麻刻着四十七个捐资村民的姓名,每个名字旁都用朱砂标记着捐银数目,字里行间流淌着淳朴的乡情;碑侧的题跋中,竟有李墨秀才用小楷抄录的《礼记·礼运》片段,"大道之行也"的墨迹深得欧体神韵,笔力遒劲中透着文人风骨,最令人震撼的是碑座内部,藏着一个陶罐,里面静静躺着民国七年的地契和二十七枚铜钱,铜钱上还粘着金黄的麦粒,仿佛在诉说着五谷丰登的期盼。

夕阳西下时,我坐在石碑前给学生们讲起李墨秀才的故事,他本可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却选择守着这条干涸的河,守着这块沉默的石头,现在我终于明白,祖父为何总在月光下抚摸碑文——那些刻痕里藏着比科举功名更永恒的东西,是乡土中国最坚韧的脊梁,当学生们用三维扫描仪精确记录碑文时,我忽然注意到,"永济桥"三个大字的捺笔处,月光正沿着石纹缓缓流淌,像六十八年前那个落雪的清晨,李墨秀才离开村庄时留在雪地上的脚印,清晰而深远。

这块石碑终究不是冰冷的石头,它是村庄的集体记忆,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在数字化保存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或许更需要这样一方有温度的石碑,让每个触摸它的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历史深处的脉搏,就像此刻,晚风掠过河床,扬起的沙尘在月光下飞舞,恍惚间,我仿佛看见李墨秀才正站在桥头,青衫飘飘,手中握着的毛笔滴下的墨汁,正融入脚下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高考ab卷怎么发,高考ab卷怎么发放的
« 上一篇 3小时前
2017高考文数河南,2017河南高考数学文科
下一篇 »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