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历史高考题,2017历史高考题全国卷一及解析
2017高考历史题中的文明对话密码:从认知嬗变到文化自信
2017年全国历史高考卷中一道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试题,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激荡中寻求融合的复杂光谱,当考生面对"19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认知的转变"这一命题时,实则被邀请参与一场跨越百年的思想对话——这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考察,更是对文明互鉴本质的深度叩问,以及对文化认同建构过程的哲学反思。
在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里,徐寿与傅兰雅的合作堪称近代科技传播的典范,这位深谙中国传统算学的学者与英国传教士共同翻译的《化学鉴原》,创造性地将"chemical"译为"化学",用"质点"对应"atom",这种"格义"之法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两种知识体系在碰撞中诞生的文化杂交体,当徐寿尝试用"阴阳五行"解释元素周期表时,看似附会传统,实则开启了西方科学本土化的先河,这种认知策略恰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应对西方冲击的独特智慧,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更揭示了文化融合的深层困境:既开设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西学课程,又坚持"中学为体"的办学宗旨,这种矛盾性折射出转型时代知识精英的文化焦虑——他们试图在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为古老文明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所,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探索救亡图存之道。
严复译《天演论》时创造的"物竞天择"一词,将达尔文进化论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哲学相贯通,这种创造性转化背后,是对西方思想的本土化重构,当他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进行创造性整合时,实际上是在为积弱的中国寻找生存哲学,试图用"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唤醒国民危机意识,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将孔子塑造为"改制先师",托古改制以推行变法,这种文化策略既是对传统资源的激活,也是对西方政治理论的创造性转化,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些认知实践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西学中源"说的话语体系——将西方文明成果纳入中国传统知识框架,既缓解了文化认同危机,又为变革提供了合法性依据,体现了知识分子在文化转型中的策略性智慧。
从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张之洞"中体西用",再到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认知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层层深入,这种认知转变不是简单的线性进步,而是充满了矛盾与张力,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既批判西方物质文明的弊端,又坚守儒家文化的精髓;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露礼教吃人的本质,却仍对传统文化怀有复杂情感,这种矛盾性恰恰体现了文明对话的复杂性——真正的文化认同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辩证扬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在批判继承中构建新的文化认同。
2017年高考历史题的价值,在于引导考生跳出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理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规律,当我们在全球化时代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会发现那些看似"矛盾"的文化选择,实则是古老文明应对现代性冲击的智慧结晶,从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到今天的孔子学院,从"中体西用"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文明的演进始终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之间寻找动态平衡,这种破壁而出的文明对话智慧,或许正是那道历史考题留给当代最珍贵的启示——真正的文化自信,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在平等对话中实现文明共生,在文明互鉴中开创人类共同未来。
这道考题不仅考察历史知识,更启发我们思考:在文明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保持文化自觉,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如何在开放中坚守,这些都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探索与挣扎,为我们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明对话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