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广西语文,2017广西语文高考卷
时光的褶皱里,藏着答案
漓江的水波在晨光中漾开,碎银般的光泽随着竹筏的划过而荡漾开来,青石板码头的石缝里还残留着昨夜的露水,几只白鹭被惊起,扑棱着翅膀掠过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老船工蹲在筏头,指尖捻着烟丝,黄铜烟锅在晨光里闪着微光,烟丝的气味混着水汽飘过来,像极了三十年前那个闷热的午后——那年我十八岁,揣着两张被手汗浸得发软的车票,一张去桂林师范,一张是隔壁县的高职,父亲坐在堂屋的竹椅上,烟杆在桌上敲了三下,烟灰簌簌落在两张票之间,"你自己选。"
那时的我总以为,高考是人生唯一的岔路口,教室墙上倒计时的数字像烧红的烙铁,烙在每个人紧绷的神经上,每天清晨五点半,整个宿舍楼的灯次第亮起,像一片提前苏醒的麦田,在黎明的薄雾中摇曳,我的语文课本里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是班主任用钢笔写的:"文章不是做出来的,是心里流出来的。"可那时的我,只顾着把《滕王阁序》里的典故往脑子里塞,却忘了抬头看看窗外的晚霞是否真的"落霞与孤鹜齐飞",也忘了听听晚风穿过竹林的声音。
查分那天,我在村口的公用电话亭排了两个小时,蝉鸣声里夹杂着大人们的闲谈,当电话那头机械地报出"总分568"时,我手里的冰棍化了一手黏腻的糖水,顺着指缝滴在地上,父亲蹲在田埂上抽旱烟,烟锅明明灭灭,像夜空中闪烁的星子,最后他把烟锅在鞋底上磕了磕,"去读师范吧,当老师稳当。"我望着远处连绵的青山,突然想起《赤壁赋》里的句子:"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可那时的我,哪里懂得什么是须臾,什么是无穷,只觉得父亲的背影在暮色里渐渐模糊。
去年冬天,我在整理旧物时翻出了当年的作文本,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淡淡的墨香,老师用红笔圈出了一句话:"漓江的水像一条碧绿的绸带,系在桂林的腰间。"批注写着:"真情感人,何不以此入文?"我忽然想起那个总在语文课上打瞌睡的少年,他总说写文章不如解数学题来得痛快,却在周记里偷偷记录过每一季花开花落,记录过教室窗外那棵老槐树的四季更迭。
上个月,我回乡探亲,特意去了当年的高中,教学楼还是老样子,只是走廊里贴满了"清北录取喜报",红色的纸张在阳光下格外刺眼,校长办公室里,正对着办公桌的墙上挂着新校训:"厚德博学,知行合一。"我忽然笑了,想起当年我们写在课桌上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还有被老师用红笔划掉的"学而优则仕",原来时光的褶皱里,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有人选择留在故乡,守着这片山水过完一生;有人像漓江的水,奔流不息去追寻远方,正如《逍遥游》里的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小鸟依然在榆枋之间自得其乐,谁又能说哪种生活不够精彩?
临走时,我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旧书,扉页上有前任主人的笔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字迹已经有些模糊,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书页间夹着一片干枯的桂花,像极了那年秋天飘进教室的香气,轻轻一碰,仿佛还能闻到当年的芬芳,我轻轻把书放回原处,忽然明白,高考不过是一场青春的成人礼,它教会我们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如何在时光的褶皱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无论那束光照在故乡的田埂上,还是照在远方的城市里。
竹筏渐行渐远,老船工的吆喝声在江面上荡开,惊起了几只水鸟,江水依旧碧绿,只是当年那个在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少年,如今终于懂得:所谓人生,不过是在漓江的烟雨中,慢慢学会与时光和解,与自己和解,就像我们读过的那些文章,从来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从来没有标准的,只有属于你自己的,而那些时光的褶皱里藏着的,不是遗憾,而是让我们在回望时,能会心一笑的温柔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