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2青海高考状元,2012青海高考状元一览表

教育 5小时前 892

《高原的答案》

2012年的盛夏,当655分的成绩单从青海高考的榜单上脱颖而出,一个名叫唐立凡的少年,以其全省理科状元的身份,惊艳了无数人,镜头前,这位来自湟中县农村的少年,身着一领洗得发白、却依旧整洁的衬衫,眼神清澈而坚定,无人知晓,在这片看似贫瘠的高原土地上,这个少年是如何用十年如一日的孤独与坚守,在命运交出的那张沉重考卷上,写下了最深刻、最动人的答案。

唐立凡的家,坐落在湟水河畔一个静谧的小村庄,那间由黄泥垒成的土坯房,便是他整个世界的起点,也是他精神疆场的全部,父亲是村里受人尊敬的乡村教师,母亲则在镇卫生院当一名护士,两人微薄的薪水,如同湟水河的涓涓细流,艰难地滋养着一家四口的生活,每晚七点,当村庄最后一缕炊烟融入暮色,唐立凡书桌上的那盏煤油灯便会准时亮起,昏黄的光晕,是他对抗整个长夜的灯塔,演算的草稿纸层层叠叠,高度早已超过了课本,高原的夜风总是带着刺骨的寒意,他却浑然不觉,唯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在寂静的夜里回响,那是贫瘠土地上最顽强、最动人的生命拔节之声。

命运的考验并未因此留情,高二那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脑溢血,将父亲击倒在地,母亲不得不辞去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陪护中,那个冬天,唐立凡的世界被骤然压缩,他每天凌晨四点便从冰冷的炕上爬起,先是为瘫痪在床的父亲翻身、擦身,料理妥当后,便迎着凛冽的寒风,步行五公里赶往镇上上早自习,放学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奔回家中,为父亲准备热腾腾的饭菜,按时换药,深夜,当整个医院陷入沉寂,他只能蜷缩在父亲病床旁的小马扎上,就着一盏应急灯的微光,继续与书本为伴,医院走廊那盏彻夜不熄的灯光,见证了他稚嫩肩膀扛起的重担,护士们时常看到这个少年,在消毒水弥漫的空气里,捧着英语课本,口中念念有词,寒气从脚底板一直钻到心里,他就用力跺跺脚,让身体回暖,然后继续埋首于题海。

“他从不抱怨,就像我们高原上的石头,硬得很,韧得很。”父亲的主治医生回忆道,眼中满是敬佩,有一次模拟考失利,唐立凡独自躲在医院楼梯间,压抑地哭了整整半小时,当他红肿着眼睛走出来时,却对母亲挤出一个笑容,轻声说:“妈,没事,我知道错在哪儿了。”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户,在病房的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光影时,人们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他端坐在小马扎上,摊开的习题集上,倒映着他专注而坚定的剪影。

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模考,唐立凡的成绩意外下滑至年级第50名,班主任急得找他谈话,他却异常平静,只是默默递上自己的错题本,指着其中一页说:“老师,这部分电磁感应的题目,我好像总是绕不过那个弯,想再花点时间磨一磨。”那个周末,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徒步二十公里,前往县城的图书馆,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查阅了三本大学物理教材,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笔记本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思维导图,仿佛一位将军在绘制攻克城池的地图,当湟水河的冰面在春日暖阳下开始融化、发出“咔咔”的声响时,他终于攻克了这个知识堡垒,也收获了一份源于内心深处的笃定与从容。

查分那天,唐立凡正小心翼翼地给父亲喂饭,手机铃声响起,是同学激动到颤抖的声音:“立凡!你是状元!全省理科状元!”电话那头的欢呼声几乎要冲破听筒,唐立凡只是轻轻“嗯”了一声,随即挂断电话,将一勺温热的米粥,稳稳地递到父亲嘴边,那一刻,他内心的踏实感,远胜过任何荣誉与光环,他清楚地知道,这个分数,不仅为他自己打开了通往梦想的大门,更将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重新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后来,唐立凡如愿考入了清华大学,离乡的那天,全村的人都自发地来送行,父亲坐在轮椅上,用尚且颤抖的手,将一个用蓝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布包塞到他手里,里面是家里省吃俭用凑出的三千块钱,和一张被岁月摩挲得泛黄的纸条,上面是父亲用歪歪扭扭却力透纸背的字迹写着:“儿啊,根在哪,心就在哪。”列车缓缓开动,唐立凡靠在窗边,望着窗外连绵起伏、如父亲般沉默的祁连山,泪水终于决堤,那些在煤油灯下苦读的漫漫长夜,那些在医院走廊里背书的寂静清晨,所有无声的汗与泪,都化作了高原上最坚韧的格桑花,在命运的旷野上,开出了独属于他的、绚烂而芬芳的答案。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唐立凡的故事如同一面澄澈的镜子,照见了奋斗最本真、最纯粹的模样,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卓越,并非源于显赫的家世或过人的天赋,而是根植于日复一日的坚持,是在看似无路的绝境中,依然为希望寻找出口的勇气,贫瘠的土壤可以开出最美的花,猛烈的风雨能锻造出最坚实的翅膀,高原的风或许凛冽,但只要心中有不灭的灯塔,就能照亮前行的漫漫长路,这,或许就是2012年那个夏天,青海少年唐立凡,留给我们整个时代最珍贵的启示。

2017高考广西语文,2017广西语文高考卷
« 上一篇 5小时前
浙江高考语文2017试卷,浙江高考语文2017试卷及答案
下一篇 » 5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