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出高考卷子,出高考卷子的是哪些人

教育 3小时前 1022

《命题者的笔》

高考命题组的保密室内,空调嗡鸣着,像某种压抑的背景音,在凝滞的空气中搅动起细微的波澜,老教授摘下眼镜,用指腹按压着眉心,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面前摊开的《考试大纲》边缘已经卷起毛边,纸页在灯光下泛着陈旧的光泽,这是他第三年参加高考语文命题,却第一次感到笔尖沉如千钧,仿佛握着的不是钢笔,而是整个青春的重量。

出高考卷子,出高考卷子的是哪些人

"作文题的立意方向,还需要再斟酌。"组长的声音打破了沉默,沉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去年谈'疫情中的成长',前年谈'传统文化传承',今年若再落在宏大叙事上,怕是难以真正触动年轻人那根敏感的神经。"老教授点点头,目光投向窗外,暮色中的飞鸟掠过天际,留下几不可见的痕迹,他想起昨天整理学生样卷时,一个孩子在《我的高考》里写道:"教室窗外的梧桐树,叶子黄了又绿了三年,我们像被固定在年轮里的蝉,拼命想挣脱却又知道,每一圈年轮都刻着必经的路,那是成长的烙印,也是无奈的羁绊。"

这个瞬间,像一道闪电击中了他,命题者总在孜孜不倦地寻找"时代精神"与"个体生命"的宏大交汇点,却常常忘记,最动人的成长,往往并非来自惊涛骇浪,而是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褶皱里,是晨跑时,看见环卫工人将落叶扫成金色漩涡的专注;是深夜食堂里,老板娘为晚归学生预留的那盏灯,在黑暗中晕染开的暖黄;是数学试卷最后一道大题旁,同桌悄悄画下的那个歪歪扭扭却充满力量的小太阳。

"或许可以试试'微光'。"老教授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整个讨论室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空调单调的嗡鸣,他解释道:"不是炬火,不是朝阳,是那种在缝隙里倔强生长的光,就像苔花学牡丹开,不卑不亢;就像沙漠里的种子,在石缝中也要拼命长出根须,汲取生命的养分。"年轻命题员立刻反驳,眉头微蹙:"会不会太消极了?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需要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老教授却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如同湖面的涟漪:"你们看,去年那篇写'奶奶的手'的满分作文,不就是把岁月的皱纹写成了生命的年轮吗?真正的力量,从来都蕴藏在温柔与坚韧之中,而非口号式的呐喊。"

接下来的讨论变得激烈起来,观点的碰撞如同火星四溅,有人担心"微光"太过抽象,学生难以把握具体的切入点;有人觉得应该加入更多家国情怀的元素,以契合考试的主旋律,老教授没有争辩,只是默默打开电脑,调出自己悄悄收集的素材库:外卖小哥在暴雨中俯身护住餐箱里为病人购买的急救药,身影在雨幕中模糊却坚定;留守儿童用攒了半年的零花钱,给奶奶买了一个助听器,电话那头传来的清晰笑声是他最大的期盼;退休教师每天清晨在公园的角落,免费教孩子们写毛笔字,墨香袅袅,浸润着童心......这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小人物,他们身上都闪烁着不为人知却足以照亮人心的微光。

"命题不是设陷阱,是搭桥。"老教授的声音轻了下来,却字字清晰,"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在考场上能触摸到自己的心跳,让他们知道,那些被忽略的日常,那些看似平凡的坚持,那些不经意的善意,都是生命里最珍贵的命题,值得被郑重书写。"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桌上的台灯亮起,温暖的光晕恰好落在"微光"两个字上,仿佛为这个词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年轻命题员看着那光晕,眼睛一亮,突然说道:"我明白了,就像考纲里强调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最好的作文题,应该引导学生回归自我,书写那些真正触动过他们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微光'。"

最终定稿时,作文题要求以"那束照亮我的微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老教授在命题说明里特意加了一句:"可以是人,是物,是某个瞬间,也可以是某种品质或一段回忆。"他知道,当千万支笔在考纸上沙沙作响时,那些被压抑的情感、被忽略的感动、被遗忘的温暖,都会化作文字的微光,在青春的年轮里,刻下最深刻、最真实的印记。

走出保密室时,月亮已经升得很高,清辉如水,洒在寂静的走廊上,老教授想起自己第一次高考时的作文,写的是父亲默默修好那辆老旧自行车铃铛的情景,铃声清脆,像一束光,照亮了他懵懂的少年时代,那时他还不懂,有些光芒,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足够微小,足够真实,如同尘埃里的珍珠,需要用心去发现,而此刻,站在命题者的角度,他终于彻悟:命题者的使命,从来不是制造难题,不是筛选精英,而是为每一个年轻的灵魂,搭建一座桥梁,让他们能在考场上,遇见那个最闪亮、最真实的自己,让那些平凡生活中的"微光",汇聚成照亮他们前行的璀璨星河。

2017河南高考真题,2017年河南高考真题
« 上一篇 3小时前
2010年江苏高考数学,2010江苏高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下一篇 » 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