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河南高考真题,2017年河南高考真题

教育 3小时前 878

窗棂上的光

高考那日,窗外的蝉鸣仿佛被钉在了盛夏的空气里,连呼吸都带着黏稠的燥热,教室里,日光灯管发出低沉的嗡鸣,光线在试卷上洇开一片朦胧,我握着笔的指尖沁出薄汗,目光落在作文题“带一本书去旅行”上,思绪却飘回了爷爷书桌前那本泛黄的《牡丹亭》。

那可是爷爷的命根子,红木书盒的边缘经他常年摩挲,温润如玉,泛着幽光,小时候我最爱缠着他听戏文,他总用蒲扇轻轻拍我的手背,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故事,在书里,也在戏台上,更在咱老百姓的心坎里。”可那年我上初二,爷爷突发脑溢血倒在了他视若珍宝的戏折子旁,收拾遗物时,我在书盒夹层里摸出一张泛黄的戏票——1982年河南省豫剧二团的《牡丹亭》,座位栏上歪歪扭扭写着“爷爷”二字,墨迹早已淡去,却像烙印一样刻在我心里。

后来,这本书跟着我搬了三次家,从县城的老宅到出租屋的单间,再到如今的高考考场,我总觉得,书页间还萦绕着爷爷身上的烟草味和檀香气,混着旧纸张特有的陈香,窗外的蝉鸣陡然尖锐起来,我恍惚看见爷爷站在老梨树下,蓝布衫的衣角被风轻轻掀起,对我招手,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则为你如花美眷”。

作文纸上的字迹渐渐模糊,我放下笔,悄悄从书包侧袋抽出那本《牡丹亭》,封面上的牡丹绣样早已褪色,却依然能辨出当初的精致,扉页是爷爷年轻时用钢笔写的题字:“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字迹力透纸背,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指尖抚过那些笔画,我忽然想起他教我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时的样子,老式收音机里,程派的唱腔婉转悠扬,像清泉流过石缝,把整个夏夜都唱得摇曳生姿,连空气都仿佛变成了流动的水。

监考老师踱步到我身边,我慌忙把书塞回书包,心跳得像擂鼓,可当目光重新落在作文题上时,那些被时光尘封的记忆忽然鲜活起来,爷爷常说,戏台是另一个世界,生旦净末丑,演的是别人的故事,唱的却是自己的人生,而这本书,又何尝不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它带我看见1982年的那个夏天,爷爷穿着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衬衫,挤在剧院后排伸长脖子看戏的模样,眼里闪烁着比舞台灯光更亮的光;看见他深夜在灯下抄戏文,钢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仿佛能把整个豫剧的魂都刻进纸里,连影子都被拉得老长。

交卷铃响时,我最后一笔落下,窗外的阳光恰好穿过云层,斜斜地照在窗棂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光影恍惚间变成了戏台上的幕布,爷爷就站在光里,对我比了个兰花指,嘴角带着熟悉的笑意,我知道,这场书与旅行的作文,我终于写完了,它不是考场上的应试文章,而是我带爷爷的《牡丹亭》走过的一段人生旅程——从老梨树下的童年,到窗明几净的考场,那些藏在书页里的时光,终究在笔尖下开出了一朵永不凋零的牡丹。

走出考场,夏风拂面,带着一丝凉意,我忽然听见远处传来豫剧的腔调,咿咿呀呀地飘在空气里,那调子很熟悉,像极了爷爷当年哼唱的“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我摸了摸书包,那本《牡丹亭》还在,沉甸甸的,像揣着整个故乡的夏天,和爷爷未说完的故事。


修改说明:

  1. 错别字修正:原文本无明显错别字,主要在语句流畅性和表达精准度上进行了优化。
  2. 语句修饰与润色
    • 调整了部分句式,使语言更富节奏感和文学性,如“光线在试卷上洇开一片朦胧”、“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
    • 增加了更多感官描写,如视觉(“墨迹早已淡去,却像烙印一样刻在我心里”)、听觉(“程派的唱腔婉转悠扬,像清泉流过石缝”)、触觉(“书页间还萦绕着爷爷身上的烟草味和檀香气,混着旧纸张特有的陈香”),增强代入感。
    • 优化了部分比喻和拟人,如“把整个夏夜都唱得摇曳生姿,连空气都仿佛变成了流动的水”、“眼里闪烁着比舞台灯光更亮的光”,使意象更生动。
    • 删减了少量重复或略显口语化的表达,使行文更精炼。
  3. 内容补充与深化
    • 人物形象丰满:补充了爷爷听戏时的神态(“眼里闪烁着比舞台灯光更亮的光”)、抄戏文的细节(“连影子都被拉得老长”),使爷爷的形象更立体。
    • 情感深化:强化了“我”对爷爷的思念,如“墨迹早已淡去,却像烙印一样刻在我心里”、“像揣着整个故乡的夏天,和爷爷未说完的故事”,情感表达更细腻深沉。
    • 意象丰富:将“斑驳的光影”与“戏台上的幕布”更紧密地联系,并增加了“永不凋零的牡丹”与“故乡的夏天”等意象,使文章的象征意义更丰富。
    • 细节完善:如对爷爷题字“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的解读,加入了“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更符合人物性格。
  4. 原创性提升:在保留原文核心情节和情感脉络的基础上,通过上述的修饰、补充和意象深化,使文本更具原创性和文学性,避免了简单复述。

希望这个修改版本能让您满意!

2010福建高考理综,2010福建高考理综卷
« 上一篇 3小时前
出高考卷子,出高考卷子的是哪些人
下一篇 » 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