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上海高考卷2017,上海高考卷2024

教育 6小时前 695

一张旧书桌里的青春记忆

书桌抽屉深处,那本泛黄的《红楼梦》依然静静躺着,书页间夹着的银杏叶早已褪去鲜亮,却固执地保持着2017年初秋的脉络,每当指尖拂过书脊上那道被反复摩挲出的凹陷,总会有一种奇妙的通感——仿佛能触碰到那个蝉鸣渐歇的午后,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在摊开的模拟卷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正与窗外梧桐叶的婆娑交织成青春最真实的注脚,这方寸之间的书桌,不仅承载着课本试卷的重量,更收藏着一个少年最隐秘的心事与成长。

那年上海的夏天格外湿热,就像我们这群高三学生心中蒸腾的焦虑,课桌上的书山越堆越高,几乎挡住了前排同学的背影,唯有课间十分钟时此起彼伏的哈欠声,在沉闷的空气里撕开短暂的缝隙,班主任老周总爱在此时踱进教室,他腋下夹着的永远不是保温杯,而是一沓最新的模拟题,鞋跟敲击地面的声音像某种精准的节拍器,提醒着我们距离六月又近了一步,空气里弥漫着粉笔灰与汗水混合的味道,还有青春特有的、既紧张又充满期待的躁动。

我在重点班的"中间地带"漂浮了两年,成绩单上的数字始终保持着令人尴尬的稳定,直到那个秋日的黄昏,我在图书馆偶遇了正在整理旧书的陈老师,她鬓角的白发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递给我那本《红楼梦》时,掌心的温度透过陈旧的封面传来:"这本书,当年我教女儿读书时也用过,有些道理,要自己读懂才算数。"她的声音很轻,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我平静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有些成长,需要遇见对的引路人。

最初的阅读是艰难的,大观园里的繁文缛节与诗词歌赋,与眼前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和英语单词格格不入,我常常在晚自习时偷偷翻开书页,在函数图像的间隙里,看林黛玉葬花时那抹"半卷湘帘半掩门"的剪影,有次被老周抓个正着,他却没有收走我的书,只是指着书页边缘密密麻麻的批注说:"批注做得比笔记还认真,看来是真读懂了。"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让我既意外又温暖,原来,青春的成长,有时就藏在这些不期而遇的理解与包容里。

这个发现成了我枯燥备考生活中意外的转折点,我开始在语文作文里引用《红楼梦》的典故,在历史论述中分析明清社会结构的变迁,甚至把生物学中的细胞分裂比作大观园里兴衰更迭的家族势力,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联想,意外地让知识点在我脑海中编织出立体的网络,成绩单上的数字开始缓慢而坚定地向上攀升,就像春日里破土而出的新芽,带着不可阻挡的生命力,我渐渐懂得,真正的学习不是机械的堆砌,而是不同知识间的奇妙共鸣。

二模考试那天,暴雨突至,我撑着伞走进考场,雨水顺着伞骨滴落,在地面晕开一圈圈涟漪,像极了青春路上那些或深或浅的足迹,当语文试卷上的作文题目"预测与意外"映入眼帘时,我忽然想起《红楼梦》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判词,那些曾经让我辗转难眠的分数预测,那些对未来的种种规划,在命运无常的洪流面前,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笔尖在稿纸上飞舞,我写下确定与不确定的思考,窗外的雨声仿佛成了大观园里落花的伴奏,那一刻,我忽然释然,青春本就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旅程。

高考结束的那个下午,我没有像同学们那样狂欢,而是独自回到教室,夕阳把空荡荡的教室染成温暖的橘红色,我轻轻拂去课桌上的灰尘,在抽屉深处发现了前几届学生留下的字迹:"愿你合上笔盖的刹那,有侠客收剑入鞘的骄傲。"这些跨越时光的留言,突然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大观园里的过客,重要的不是最终的结局,而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是否曾真诚地爱过、思考过、成长过,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夜,其实都在悄悄塑造着未来的我们。

当我再次翻开那本《红楼梦》,泛黄的书页间依然夹着2017年的准考证,准考证上的照片里,眼神清亮的少年或许不曾想到,那些在书桌前奋笔疾书的日夜,那些在焦虑与希望中交织的瞬间,终将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就像大观园里的四季更迭,青春也有自己的花期,重要的是在绽放时尽情绚烂,在凋零时坦然从容,而那张旧书桌,就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收藏着我们被折叠的时光,也见证着每个生命独特的成长轨迹,多年以后,或许我们会忘记那些具体的知识点,但这段与书籍为伴、与梦想同行的青春岁月,终将成为心底最温暖的底色。

河南高考信息服务平台,河南高考信息服务平台登录入口
« 上一篇 6小时前
各地语文高考作文,各地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下一篇 » 6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