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江苏高考本二,2016江苏高考本二投档线
《那年夏天,我们与二本线之间》
2016年的夏天,江苏的考生们正经历着一场特殊的"成人礼",那一年,本二批次的省控线定格在307分,这个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待与焦虑,凝聚着十八岁少年们第一次直面人生岔路口时的惶惑与倔强,在应试教育的精密齿轮里,他们如同被流水线打磨的零件,却终究要在分数揭晓的那一刻,明白自己终究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南京城里的梧桐叶被烈日晒得蔫头耷脑时,李晓宇正趴在课桌上修改着第五遍个人陈述,他的模拟考成绩始终在320分上下浮动,这个在往年足以稳稳踏入本一院校的成绩,在2016年却成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那年江苏高考改革,本一本二合并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心里都清楚,实质性的录取门槛并未降低,只是换了一种更令人眼花缭乱的统计方式,晓宇的母亲每天下班都会带回最新版的招生简章,那些密密麻麻的专业代码和院校代号,在她眼中仿佛是解读命运的密码本,每一个数字都牵动着全家的神经。
"要不要考虑复读?"父亲在饭桌上第三次抛出这个问题时,晓宇正默默地把红烧肉里的胡萝卜挑出来,家里的气氛像被抽走了氧气的鱼缸,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呼吸,晓宇知道,父亲单位同事家的孩子,去年考了338分,最终只去了南京的一所独立学院,这个案例被反复提及,成了笼罩全家挥之不去的阴云。
城东一间狭小的出租屋里,王雪莹正对着镜子练习面试微笑,她的艺考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文化课却只有285分,按照往年的录取规则,她需要达到本一线70%的分数,也就是305分,而在新的政策下,录取标准变成了"按专业分排序",这意味着她必须在前50名文化课考生中争取一席之地,雪莹的画板上还留着未完成的肖像素描,那些炭笔痕迹纵横交错,像极了此刻她混乱而纠结的思绪。
在苏州的一所重点中学,张浩然正把厚厚的错题本重新整理分类,他的数学成绩一直稳定在130分以上,但语文和英语却像跛了腿的鸭子,始终在及格线徘徊,班主任找他谈话时,窗外的玉兰花正在悄然飘落。"你这样的成绩,冲一冲南邮还是有希望的。"老师的话让他既振奋又忐忑,南邮在江苏的录取线常年稳定在320分左右,而他最近的几次模拟考,总分总在310分左右打转,仿佛永远差那么一口气。
高考结束那天,南京下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考生们从考场涌出,像挣脱牢笼的鸟群,晓宇的母亲撑着伞站在雨里,裙摆早已被雨水打湿深了一截,她看到儿子出来时,第一反应是去擦他眼镜上的水雾,却忽略了儿子眼中闪烁的复杂光芒——有释然,有失落,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解脱,那场雨冲刷着城市的尘埃,也冲刷着少年们懵懂的认知——原来有些努力,未必能完美兑换成预期的回报,而人生的价值,也远不止分数所能衡量。
查分那晚,江苏教育考试院的网站几乎被挤爆,晓宇握着鼠标的手心全是汗,当307分的数字最终跳出来时,他突然觉得一阵耳鸣,世界仿佛瞬间失声,母亲在一旁默默念叨:"刚好踩线,刚好踩线。"声音里带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而远在宿迁的雪莹,看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的"专业排名第23位,文化课排名第18位",眼泪突然掉了下来,那些苦读的夜晚,那些画板前的坚持,在这一刻都化作了甘甜的泪水,她知道,自己离梦想中的南艺,已经触手可及。
录取结果陆续公布时,晓宇被南京一所工科院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录取,这所院校去年的录取线是312分;雪莹如愿拿到了南艺的录取通知书,她的文化课成绩刚好踩在录取线上;张浩然则被江苏科技大学录取,比他的预估分数低了整整15分,这些看似偶然的结果背后,是无数个伏案苦读的日夜,是命运在无数个岔路口做出的温柔选择,也印证了那句老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多年后回望2016年的夏天,那些曾经在分数线上挣扎的少年们或许会发现,高考更像是一场青春的成人礼,它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用分数定义人生,而是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依然保持前行的勇气;是在收获与失落之间,学会坦然接受;是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就像南京城里的那些梧桐树,无论经历多少场暴雨的洗礼,总会在来年春天,抽出新的枝芽,继续向着阳光生长,而那些夏天的记忆,终将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底色,提醒我们曾经怎样努力地活过,怎样在青春的迷雾中,倔强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